手癣是皮肤癣菌引起的手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病因包括致病菌及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有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通过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需与湿疹、掌跖脓疱病鉴别,治疗以抗真菌为主且因类型不同剂型有别,可通过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共用生活用品、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癣病、增强免疫力来预防。
一、定义
手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手部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主要累及指间、手掌,也可累及手背。
二、病因
1.致病菌:主要致病菌为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皮肤癣菌。这些真菌喜欢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手部容易因接触公共物品(如公共浴室的拖鞋、毛巾等)、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如手套、指甲刀等)而感染皮肤癣菌。
2.易感因素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相对较少,成人因日常活动接触外界环境机会多,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从事手部易潮湿工作的人群,如厨师、洗衣工等,手部皮肤常处于潮湿状态,为皮肤癣菌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更容易患手癣。
病史:有足癣等其他部位皮肤癣菌感染病史的患者,自身接种易导致手部感染手癣。此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抵抗力较弱,更容易被皮肤癣菌侵袭而患手癣。
三、临床表现
1.水疱鳞屑型:多发生于手指间、手掌侧,起病初期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水疱可融合,疱液干涸后出现脱屑,常伴有瘙痒。此型在夏季较为常见,与手部出汗多、环境潮湿有关。
2.角化过度型:常见于手掌部,皮肤角化过度,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疼痛,一般瘙痒不明显。该型病程较长,多由水疱鳞屑型未及时治疗迁延而来。
3.浸渍糜烂型:多见于指间,尤其是第3-4指和4-5指间。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易继发细菌感染。
四、诊断
1.临床表现:根据手部出现的水疱、脱屑、角化过度、浸渍糜烂等典型症状,初步怀疑手癣。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鳞屑或疱液,放在显微镜下检查,若发现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为手癣。这是诊断手癣的重要依据,操作简便快速。
真菌培养:对于镜检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的患者,可进行真菌培养,能进一步明确致病真菌的种类,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但培养时间相对较长。
五、鉴别诊断
1.湿疹:湿疹多对称发生,皮疹形态多样,有红斑、丘疹、水疱、渗出、结痂等,瘙痒剧烈,一般无真菌感染的依据,真菌学检查阴性。而手癣多单侧发病,有典型的真菌学改变。
2.掌跖脓疱病:主要表现为手掌和足底反复发生的脓疱,脓疱干涸后脱屑,病程慢性,真菌学检查阴性。
六、治疗
手癣的治疗主要是抗真菌治疗,由于手癣的类型不同,治疗药物的剂型也有所差异。例如,水疱鳞屑型可选用唑类霜剂或溶液等外用抗真菌药物;角化过度型可选用抗真菌软膏联合角质剥脱剂;浸渍糜烂型先使用3%硼酸溶液等湿敷,待干燥后再外用抗真菌药物。
七、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部清洁干燥,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等。洗手后要及时擦干,尽量保持手部干燥。
2.避免共用生活用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手套、指甲刀等生活用品,避免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赤足行走,防止交叉感染。
3.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癣病:如有足癣等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应积极治疗,防止自身接种感染手部。
4.增强免疫力: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适当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