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会因高血糖、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引发皮肤瘙痒、溃烂,需通过控制血糖、做好皮肤护理、预防感染、及时就医来应对,儿童和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其特殊护理要点。
一、糖尿病引起皮肤瘙痒、溃烂的原因
(一)高血糖影响
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控制不佳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升高,会使皮肤组织处于高渗状态,导致皮肤水分丢失,引起皮肤干燥,进而引发瘙痒。同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真菌滋生,为皮肤感染创造条件,若皮肤有微小破损,就可能发展为溃烂。例如,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下皮肤角质层含水量明显降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更容易出现瘙痒等皮肤问题。
(二)神经病变因素
糖尿病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影响神经传导功能。患者的神经纤维可能发生变性等改变,导致神经感觉异常,出现皮肤瘙痒的感觉。而且神经病变会影响皮肤的营养供应和修复功能,当皮肤有损伤时,难以正常愈合,容易溃烂且愈合缓慢。比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皮肤瘙痒症状,且皮肤破损后愈合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延长。
(三)血管病变因素
糖尿病常伴有血管病变,如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使皮肤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营养物质和氧气输送不足,皮肤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和溃烂。大血管病变可能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下肢皮肤更容易出现问题,如缺血性溃疡等。临床观察发现,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发生皮肤溃烂的概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
二、应对措施
(一)控制血糖
严格控制血糖是基础。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以及合理使用降糖药物(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等方式,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0mmol/L等,可从根本上减少高血糖对皮肤的不良影响。
(二)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避免水温过高(一般37~40℃为宜),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洗完澡后及时涂抹无刺激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减轻皮肤干燥引起的瘙痒。例如,选择含有尿素、甘油等成分的保湿霜。
2.避免皮肤损伤: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修剪指甲,防止搔抓时损伤皮肤;对于老年患者,皮肤更加脆弱,更要小心护理。
(三)预防感染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若发现皮肤有微小破损,应及时消毒处理,可使用碘伏等消毒剂。一旦出现皮肤溃烂,要保持局部清洁,必要时就医进行清创等处理,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比如,若溃烂处有感染迹象,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软膏等。
(四)及时就医
当皮肤瘙痒、溃烂情况较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检查,如血糖监测、皮肤病变评估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可能会进行创面处理、调整降糖方案等综合治疗。
特殊人群方面:
儿童糖尿病患者:家长要更加关注孩子的皮肤情况,严格按照医嘱控制血糖,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皮肤护理习惯,如正确洗澡、选择合适衣物等。因为儿童皮肤娇嫩,高血糖对其皮肤的影响可能更明显,且儿童自我护理能力较差,需要家长密切监管。
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老年人体质较弱,皮肤修复能力下降,更要注重皮肤护理的细节。控制血糖时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因为低血糖可能对老年人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等情况可能更突出,要特别关注下肢皮肤情况,定期检查足部等部位皮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