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猩红热需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入手。管理传染源要及时隔离患者并观察密切接触者;切断传播途径要通风换气和注意个人卫生;保护易感人群要增强自身免疫力、考虑相关疫苗预防及特殊人群防护。
一、管理传染源
1.及时隔离患者:猩红热患者应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且症状消失后1周,若合并化脓性并发症需隔离至炎症痊愈。这是因为猩红热是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及时隔离能有效阻断病菌传播。对于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学校、幼儿园等,若发现猩红热患者,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疾病在人群中扩散。
2.密切接触者观察: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需医学观察7-12天。因为链球菌在密切接触者中可能携带却未发病,通过观察能及时发现潜在病例,采取预防措施。比如家庭中有猩红热患者,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要进行医学观察,注意有无发热、咽痛、皮疹等症状出现。
二、切断传播途径
1.保持通风换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一般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这样可以降低空气中链球菌的浓度,减少传播机会。在学校教室、家庭居室等场所都应注意通风,尤其是人员密集的场所,通风良好能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传播。
2.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咳嗽、打喷嚏后)。另外,要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等物品。儿童的抵抗力相对较弱,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能从源头上减少病菌接触机会,例如儿童用手接触了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及时洗手可避免将病菌带入口腔、鼻腔等部位引发感染。
三、保护易感人群
1.增强自身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让儿童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菜水果等。蛋白质是身体免疫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生素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免疫功能。例如,维生素C能增强白细胞的活性,提高身体的抵抗力,所以应让儿童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橙子、柠檬等水果。
适度运动: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的户外活动,如跑步、跳绳、踢毽子等。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学龄前儿童可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运动,学龄儿童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疲劳。
2.疫苗预防(如有相关疫苗):目前虽然没有针对猩红热的特异性疫苗,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可根据当地疾病流行情况,考虑接种相关的呼吸道传染病疫苗,间接降低感染猩红热的风险。例如,接种流感疫苗等,因为呼吸道传染病之间存在一定的传播相关性,接种相关疫苗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儿童感染呼吸道病菌的几率,从而降低感染猩红热的可能性。
3.特殊人群防护
儿童群体: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在猩红热流行期间,要尽量避免儿童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佩戴口罩。学校和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要加强晨检和午检,及时发现可疑病例并采取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疾病的儿童,更要做好防护,减少接触传染源的机会。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下降,在猩红热流行季节,要注意保持室内卫生和通风,尽量减少外出,尤其是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果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的接触史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