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群,有特定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内毒素、鞭毛有关,经口入消化道致两次菌血症发病,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为粪-口等,实验室可通过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防治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及抗生素治疗。
一、伤寒杆菌的基本定义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呈短杆状,周身有鞭毛,能运动,不产生芽孢,有菌毛。
二、伤寒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培养特性: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这是因为胆汁能刺激其生长。在SS琼脂培养基上,伤寒杆菌形成无色半透明的菌落。
生化特性: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不产气。能分解尿素酶阴性,硫化氢试验阴性,靛基质试验阴性,这有助于与其他一些肠道杆菌鉴别。
三、伤寒杆菌的致病性
致病物质
内毒素:是伤寒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内毒素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减少等全身反应,当内毒素释放过多时,可导致中毒性休克等严重情况。大量内毒素还可破坏肠黏膜,是造成肠道病变的重要因素。
鞭毛:伤寒杆菌的鞭毛有助于细菌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
致病过程:伤寒杆菌经口进入消化道后,穿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尤其是回肠末端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在其中生长繁殖,然后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时患者处于潜伏期,可无明显症状。细菌随血流到达骨髓、肝、脾、肾、胆囊等组织器官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大量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如持续高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表情淡漠等)、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胀等),皮肤出现玫瑰疹,肝脾肿大等。
四、伤寒杆菌的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带菌者包括潜伏期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和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常见的慢性带菌部位是胆囊。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是引起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苍蝇和蟑螂等媒介昆虫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杆菌,从而传播疾病。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少见。
五、伤寒杆菌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是诊断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
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
粪便培养:病程第2周起阳性率逐渐增高,第3-4周阳性率最高,可达70%左右,对慢性带菌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较高,但容易受到尿道杂菌的污染,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
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利用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甲、乙副伤寒杆菌鞭毛(A、B)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O抗体的凝集效价≥1:80,H抗体≥1:160,A、B抗体≥1:80才有诊断价值。但肥达反应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六、伤寒杆菌感染的防治
预防
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暂时调离饮食服务等岗位。
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饮水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管理,消灭苍蝇等媒介昆虫。
保护易感人群:进行伤寒菌苗预防接种,目前常用的有伤寒Vi多糖菌苗等,可提高人群免疫力。
治疗
抗生素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一般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