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嗜肝RNA病毒科甲肝病毒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不同年龄均可感染临床表现多样潜伏期较长主要靠实验室检查诊断无特效抗病毒药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接种疫苗;甲流由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分不同亚型经飞沫等传播各年龄易感起病急有发热等症状可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确诊后可早期用抗流感病毒药物预防包括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及接种疫苗不同年龄接种需注意剂型等。
甲肝:由甲肝病毒引起,属嗜肝RNA病毒科。病毒主要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粪便-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易引发感染。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甲肝病毒,儿童感染甲肝病毒时多为隐性感染,而成人感染后临床发病相对较多,生活中卫生习惯较差、密切接触甲肝患者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甲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属正粘病毒科。病毒分为不同亚型,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各年龄人群普遍易感,一般来说,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甲流的几率相对较高,且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相对较快,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感染甲流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
临床表现方面
甲肝: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临床症状多样,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等,黄疸型患者可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大便颜色变浅等,通常预后良好,极少转为慢性肝炎。不同年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成人患者可能消化道症状更为明显。
甲流:潜伏期通常为1-7天,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肌痛、全身不适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流涕、鼻塞、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发热多为高热,体温可达39-40℃,部分儿童感染甲流后可能以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少数患者可并发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诊断方面
甲肝: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检测血清中甲肝病毒特异性抗体,如抗-HAVIgM是诊断甲肝的重要指标,阳性提示近期感染甲肝病毒。不同年龄人群诊断流程基本一致,但儿童在采血等操作时需注意安抚,避免因不配合影响检查。
甲流:可通过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诊断,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有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等,病毒核酸检测是早期快速诊断甲流的重要方法。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采样时需注意操作轻柔,减少患儿不适。
治疗方面
甲肝: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强调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支持对症治疗原则相同,但儿童在饮食安排上需考虑其营养需求和消化能力,保证足够的营养供应同时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甲流:确诊后可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等,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剂型和剂量选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如高热时可通过适当减少衣物等物理降温方式辅助降温,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退热方式。
预防方面
甲肝:预防主要是管理传染源,对甲肝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加强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接种甲肝疫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接种后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获得较好的免疫保护,儿童接种甲肝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甲肝病毒的风险。
甲流:预防包括隔离甲流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注意呼吸道卫生和防护,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的重要手段,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接种流感疫苗,但儿童接种时需根据年龄选择合适的疫苗剂型,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等接种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甲流后发生重症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