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具高度传染性,通过飞沫传播,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临床表现分前驱期(发热、上呼吸道及眼结膜症状、柯氏斑)、出疹期(发热后出疹,顺序从耳后发际至全身)、恢复期(皮疹消退、脱屑色素沉着)。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预防包括接种疫苗、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不同人群患麻疹有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高发且病情重易并发症;成人也可发病且有并发症;孕妇感染可致胎儿不良影响;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病情重预后差。
一、麻疹的定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二、麻疹的临床表现
1.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同时伴有咳嗽、流涕、打喷嚏、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还会有眼结膜炎表现,如怕光、流泪、眼结膜充血等。在发热2-3天左右,患者口腔颊黏膜上会出现柯氏斑,这是麻疹的特征性表现,开始时为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逐渐增多,可融合成片。
2.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褪色,可融合成片。出疹时患者体温进一步升高,全身症状加重。
3.恢复期:出疹3-5天后,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同时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消退后,皮肤会有糠麸样脱屑和棕色色素沉着,一般7-10天痊愈。
三、麻疹的诊断
1.流行病学史:有麻疹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前驱期的上呼吸道症状、柯氏斑,出疹期的皮疹特点等可初步诊断。
3.实验室检查:可通过采集患者鼻咽分泌物、血、尿等标本进行麻疹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若检测到麻疹病毒相关抗原或核酸可确诊。
四、麻疹的预防
1.接种麻疹疫苗: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按时接种麻疹疫苗,一般在8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一剂次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等含麻疹成分疫苗。
2.隔离传染源:一旦发现麻疹患者,应立即隔离,隔离期为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应隔离观察21天。
3.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消毒,如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等方法,患者的衣物、玩具等可通过暴晒、清洗等方式消毒。
五、不同人群患麻疹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是麻疹的高发人群,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麻疹后病情相对较重,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如婴幼儿感染麻疹后易出现喉炎、肺炎、脑炎等并发症。所以对于儿童,要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在麻疹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果儿童接触了麻疹患者,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医学观察。
2.成人:成人感染麻疹后,病情一般比儿童相对轻一些,但也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肺炎等。成人在接触麻疹患者后,也应注意自身健康状况,如有发热、出疹等症状应及时就诊。
3.孕妇:孕妇感染麻疹后,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等。所以孕妇应尽量避免接触麻疹患者,若不慎接触且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就医。
4.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感染麻疹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并发症多,预后差。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麻疹患者,若必须接触,应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并在接触后密切观察自身健康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