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可分为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中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冬春季,起病缓,有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喘息等表现;腺病毒肺炎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冬春季,起病急、高热持续久、中毒症状重,肺部体征出现晚。细菌性肺炎中肺炎链球菌肺炎多见于3-5岁儿童、冬春季,起病急、高热寒战、咳脓血痰或铁锈色痰;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冬春季,起病急、高热、中毒症状明显、易并发脓胸等,X线改变多样。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近年婴幼儿增多、秋冬发病多,起病缓、发热、刺激性干咳,可伴肺外表现,血清学检查对诊断重要,大环内酯类为常用药。
一、病毒性肺炎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1.好发人群及季节: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婴儿,冬春季多发。
2.临床特点:起病较缓,初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之后出现咳嗽、喘息,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即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下陷)等,肺部听诊可闻及中、细湿啰音及哮鸣音。
3.相关研究:多项研究表明,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其感染后可导致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加等病理改变,进而影响患儿呼吸功能。
(二)腺病毒肺炎
1.好发人群及季节:多见于6-24个月婴幼儿,冬春季发病较多。
2.临床特点:起病急骤,高热持续时间长(可达1-3周),中毒症状重,表现为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等。咳嗽频繁,可出现阵发性喘憋,肺部体征出现较晚,发热3-5天后才开始出现湿啰音,随后可发展为肺实变体征,X线检查肺部改变较体征出现早,可见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
二、细菌性肺炎
(一)肺炎链球菌肺炎
1.好发人群及季节:多见于3岁-5岁儿童,冬春季多见。
2.临床特点:起病多急骤,常有高热、寒战,体温可达39-40℃,咳嗽,咳脓血痰或铁锈色痰,呼吸急促,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早期肺部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实变体征。
3.相关研究:肺炎链球菌是儿童细菌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其可引起肺部的炎症反应,导致肺泡腔内出现炎性渗出物等病理变化,通过痰培养等检查可明确病原菌。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1.好发人群及季节: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起病急,病情重,冬春季发病相对较多。
2.临床特点:起病急骤,高热,体温常达39-40℃以上,呈弛张热,中毒症状明显,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咳嗽,咳脓血痰,呼吸急促,肺部体征出现较早,可早期出现双肺散在中、细湿啰音,易并发脓胸、脓气胸等,X线检查可见肺浸润、肺脓肿、肺大疱等多种改变。
3.相关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引起肺部强烈的炎症反应,导致肺部组织的破坏和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其耐药情况也受到临床关注,需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
三、支原体肺炎
1.好发人群及季节:多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但近年来婴幼儿感染有增加趋势,秋冬季节发病较多。
2.临床特点:起病缓慢,常有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热程1-3周,刺激性干咳为突出表现,有时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肺部体征多不明显,与剧烈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不一致是其特点之一,部分患儿可伴有多系统的肺外表现,如皮疹、心肌炎、脑膜炎等。
3.相关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可通过其黏附蛋白黏附于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引起免疫损伤等病理过程,血清学检查(如支原体抗体检测)对诊断有重要意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支原体肺炎的常用药物,但需注意其使用的年龄禁忌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