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肚子痛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等,感染性因素有肠道病毒、细菌感染及呼吸道感染累及胃肠道,非感染性因素有饮食不当、外科急腹症、过敏因素等,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及时就医,护理中要注意饮食卫生和增减衣物。
一、感染性因素
(一)肠道感染
1.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是常见的引起小儿肠道感染致发烧肚子痛的病原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后,患儿除了发热、腹痛,还常伴有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体温可升至38℃-39℃甚至更高,同时肠道受到病毒侵袭,引起肠道痉挛导致腹痛。
诺如病毒也是常见的病毒病原体,各年龄阶段小儿均可感染,感染后患儿会出现发热,体温一般在37.8℃-39℃左右,同时有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腹痛多以脐周为主。
2.细菌感染:
沙门菌感染较为常见,婴幼儿易感性较高。患儿可出现发热,体温可达39℃左右,同时有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黏液便或脓血便。这是因为沙门菌侵入肠道后,引起肠道炎症反应,导致肠道蠕动加快、痉挛,从而出现腹痛,并且细菌感染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发热。
志贺菌感染引起的菌痢,小儿患者会有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同时有腹痛(多为左下腹疼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肠道内志贺菌产生的毒素和炎症刺激肠道神经引起腹痛,炎症反应导致发热。
(二)呼吸道感染累及胃肠道
上呼吸道感染时,某些病原体产生的毒素或炎症介质可能会影响胃肠道功能。例如,流感病毒感染,除了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外,部分患儿会出现腹痛,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波及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痛,同时体温升高。
二、非感染性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饮食不当:
小儿暴饮暴食,短期内摄入大量食物,加重胃肠道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可出现腹痛,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因为食物在胃肠道内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发酵产气,导致胃肠道痉挛性腹痛,机体对消化不良产生的物质出现应激反应可能引起发热。
食用生冷食物,如过量食用冷饮、生鱼片等,可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痉挛性腹痛,同时寒冷刺激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力短暂下降,容易出现发热情况,一般体温多为低热,腹痛以脐周为主。
(二)外科急腹症
1.急性阑尾炎:
多见于5岁以上小儿,典型表现为初期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固定性疼痛,同时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39℃左右。这是因为阑尾管腔堵塞后,细菌感染引起阑尾炎症,炎症刺激周围组织和神经导致腹痛,炎症反应引起发热。
2.肠套叠:
多见于2岁以内小儿,尤其是4-10个月婴儿。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呈阵发性发作,患儿哭闹不安,同时伴有呕吐,随后可出现血便,多数患儿伴有发热。这是由于肠管套叠后,肠道梗阻,近端肠管强烈蠕动引起腹痛,肠道缺血、坏死等情况引发机体炎症反应导致发热。
三、其他因素
(一)过敏因素
小儿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可出现腹痛,多为脐周隐痛,同时可能伴有发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5℃。过敏反应引起胃肠道黏膜水肿、痉挛等改变导致腹痛,机体的过敏炎症反应引起发热。
小儿发烧肚子痛原因较多,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症状,如腹痛持续不缓解、发热不退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呕吐频繁、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腹部超声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小儿,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