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有情绪持续低落悲伤焦虑不安、认知上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下降自我否定、躯体有睡眠障碍和躯体不适等症状,调理可通过家人陪伴支持、自我放松技巧及专业心理干预进行心理调节,通过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调整生活方式,还可通过新妈妈间交流及家庭分工获得社会支持来改善。
一、产后抑郁症的症状
(一)情绪表现
持续出现情绪低落、悲伤、焦虑不安,常无故哭泣,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原本喜爱的事物也提不起劲头,且这种情绪状态持续时间较长,非短暂的情绪波动。例如产妇可能整日处于郁郁寡欢的状态,对宝宝的关注度也明显降低。
(二)认知改变
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对自身评价显著降低,产生自我否定,觉得自己无法胜任母亲角色,认为自己是不合格的,甚至有自责、自罪的想法,比如觉得宝宝出现问题都是自己的过错等。
(三)躯体症状
1.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早醒等睡眠维持困难情况,或者出现睡眠过多的现象,长期睡眠不佳会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2.躯体不适:常见疲劳感,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还可能有食欲改变,如食欲减退导致体重下降,或食欲增加但体重变化不明显,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多种躯体不适症状,这些躯体症状往往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原因。
二、产后抑郁症的调理
(一)心理调节
1.家人陪伴与支持:家人需给予产妇充分的关心、理解与陪伴,多倾听其内心感受,避免指责。因为产后女性体内激素急剧变化,心理较为脆弱,家人的陪伴能让产妇感受到安全感,例如丈夫要主动承担部分照顾新生儿的事务,让产妇有时间休息和调整情绪;2.自我放松技巧:产妇可学习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方法来缓解情绪。深呼吸时,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再缓慢呼气,每次持续几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冥想则是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杂念,帮助平复心情,这是利用心理调节机制改善负面情绪,依据是放松技巧能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缓解紧张焦虑;3.专业心理干预:当自我调节效果不佳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专业人员会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产妇纠正负面认知,重建积极的思维模式,因为专业干预针对产后抑郁的心理机制有更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二)生活方式调整
1.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和起床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温度,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充足睡眠有助于稳定情绪,因为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递质平衡,而规律睡眠能维持神经内分泌的稳定;2.适度运动: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温和运动,如产后康复操、散步等。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内啡肽具有类似吗啡的镇痛和愉悦作用,可改善情绪状态,例如产后适当散步,每天坚持15-30分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抑郁情绪;3.合理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尤其是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瘦肉、坚果等。维生素B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对情绪调节有重要作用,合理饮食能从营养角度为情绪调节提供物质基础,保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利于情绪改善。
(三)社会支持
1.新妈妈间的交流:鼓励产妇与其他新妈妈交流育儿经验等,分享彼此的感受,减少孤立感。因为新妈妈们有相似的经历,交流能让产妇知道自己的状况并非个例,从而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2.家庭分工协助:家人要积极参与照顾新生儿,分担家务等事务,减轻产妇的照顾压力。例如家人帮忙承担做饭、打扫卫生等工作,让产妇有更多时间休息和调整,良好的家庭分工能为产妇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降低抑郁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