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角边脱皮像癣可能由口角炎(感染、营养不良、接触性因素致)、脂溢性皮炎(皮脂分泌过多、马拉色菌感染致)、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因素致)等引起,需一般处理(保持清洁、避免刺激),并针对病因处理,如感染性用对应药物、营养不良性补充维生素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一、口角炎导致嘴角边脱皮像癣
病因:
感染因素:
真菌:白色念珠菌感染较为常见,多见于儿童,常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导致体内菌群失调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的患儿,口角炎的发生率会增加,其中部分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
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也可引发口角炎,多因口腔卫生不良、局部潮湿等因素促使细菌滋生而致病。
营养不良:
维生素缺乏:尤其是维生素B2缺乏,会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导致口角炎发生,出现嘴角脱皮像癣的表现。在一些挑食、偏食的儿童或饮食结构单一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微量元素缺乏:如锌缺乏,会影响上皮组织的正常修复,增加口角炎的发病风险。
接触性因素:
化妆品:某些口红、唇膏中的成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接触性口角炎,表现为嘴角脱皮、红斑等类似癣的症状。
食物:过敏体质者食用某些易过敏食物,如芒果、海鲜等,可能引发口角部的过敏反应,出现脱皮像癣的情况。
二、脂溢性皮炎引起嘴角边脱皮像癣
病因:
皮脂分泌过多:青春期雄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脂腺分泌旺盛,若局部清洁不及时,过多的皮脂会淤积在口角部位,引发脂溢性皮炎,出现脱皮像癣的现象。
马拉色菌感染: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它可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口角部皮肤,导致炎症反应,表现为脱皮、红斑等。
三、干燥综合征相关嘴角边脱皮像癣
病因:
自身免疫因素: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包括唾液腺和泪腺等。由于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失去滋润,口角部容易出现干燥、脱皮像癣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眼干、口干等其他症状。
四、处理建议及注意事项
一般处理:
保持局部清洁:用温水轻轻清洗嘴角部位,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对于儿童,要注意其口腔周围的清洁,进食后及时擦拭。
避免刺激:避免舔嘴角、咬唇等不良习惯,减少外界因素对口角部皮肤的刺激。例如,儿童若有舔嘴角的习惯,家长应及时纠正。
针对病因处理:
感染性口角炎:
真菌性:可局部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乳膏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儿童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过量使用。
细菌性:可局部涂抹抗生素软膏,如金霉素眼膏等。
营养不良性口角炎:补充相应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口服维生素B2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等。对于儿童,要注意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
接触性口角炎:首先要明确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地奈德乳膏等,但儿童使用时要谨慎,选择弱效的糖皮质激素,并短期使用。
脂溢性皮炎:
减少皮脂分泌:生活中要注意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抗真菌治疗:可使用含有抗真菌成分的洗面奶或护肤品清洁口角部位,必要时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等,但使用时要注意避免进入口腔。
干燥综合征:需到风湿免疫科就诊,进行系统的治疗,主要是针对自身免疫反应进行调节,缓解口干、口角干燥脱皮等症状。
总之,嘴角边脱皮像癣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