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儿低烧需从多方面护理,要监测体温及伴随症状,调节环境、合理穿衣,补充水分,采用温水擦浴、贴退热贴物理降温,调整饮食,新生儿低烧及持续不缓解等特殊情况需及时就医。
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
对于小儿低烧(一般指体温在37.5℃-38.5℃之间),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可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了解体温波动情况。因为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通过频繁监测能及时掌握体温趋势。
同时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食欲、有无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其他伴随症状。若小儿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可能只是轻微的感染或其他生理因素引起的低烧;若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拒食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及时就医。
二、一般护理措施
1.环境调节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有助于小儿身体散热,让小儿感觉舒适。比如过于干燥的环境可能导致小儿呼吸道黏膜干燥,不利于病情恢复;而温度过高会加重小儿身体的散热负担,使体温进一步升高。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但要注意避免让小儿直接吹冷风,防止着凉加重病情。
2.衣物穿着
给小儿穿着宽松、轻薄、透气的衣物,避免穿得过多过厚。因为小儿新陈代谢旺盛,穿得过多会影响身体散热,不利于降低体温。例如,选择棉质的衣物,棉质衣物吸汗性好,能让小儿皮肤保持干爽,有助于散热。
根据体温和环境适时增减衣物,若小儿出汗,应及时更换干爽的衣物,防止受凉。
3.补充水分
鼓励小儿多喝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水分摄入充足可以促进小儿排尿,通过尿液排出部分热量,有助于降低体温,同时还能防止小儿因发烧导致脱水。一般每小时可让小儿饮用50-100ml左右的温开水,具体量可根据小儿的年龄和口渴程度适当调整。
三、物理降温方法
1.温水擦浴
用32℃-34℃的温水给小儿擦浴。擦浴部位可选择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这些部位血液循环丰富,通过擦浴可以促进散热。擦浴时要注意动作轻柔,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个部位擦浴3-5分钟左右,总体擦浴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即可,防止小儿着凉。
2.退热贴
可在小儿额头贴上退热贴,退热贴中的成分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起到局部降温的作用。退热贴使用方便,对小儿皮肤刺激性小,但要注意及时更换,当退热贴变干后就失去了降温效果,一般每4-6小时更换一次。
四、饮食调整
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给小儿提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软面条、蔬菜汤等。因为小儿在低烧时,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过于油腻、辛辣或难以消化的食物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例如小米粥容易消化,还能为小儿补充能量;蔬菜汤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助于提高小儿机体抵抗力。
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可适当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以及鸡蛋羹、瘦肉末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但要注意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煎油炸。
五、特殊情况处理及就医指征
1.特殊情况
对于新生儿(出生28天以内)出现低烧情况要特别谨慎,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能力更差,且免疫系统不完善,一旦出现低烧可能提示严重感染等问题,需及时就医,不能自行在家处理。
若小儿低烧持续时间超过3天仍未缓解,或者体温有上升趋势,或者伴随有其他严重症状如频繁抽搐、呼吸困难等,都要及时送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明确发热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