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需从多方面进行应对,一是寻找并规避诱发因素,了解自身过敏原并避免刺激因素;二是科学皮肤护理,保持清洁湿润、选合适衣物;三是药物治疗辅助,外用根据阶段选药、口服抗组胺药;四是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寻找并规避诱发因素
了解自身过敏原:通过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明确过敏原,常见过敏原包括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霉菌等)、接触物(如某些化妆品、金属饰品等)。例如,对尘螨过敏者,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螨床垫和枕头套等。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人群,要严格避免食用相关过敏食物。
避免刺激因素:避免搔抓、摩擦皮肤,以免加重皮炎症状;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沐浴露等清洁产品;在季节变化时,注意皮肤的保湿和防护,根据天气情况适当增减衣物,避免皮肤暴露在过冷或过热的环境中。比如,冬季气候干燥,可使用温和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水分;夏季阳光强烈时,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涂抹防晒霜、穿长袖衣物等。
二、科学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与湿润:使用温水轻柔清洁皮肤,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0-15分钟。清洁后及时涂抹温和无刺激的保湿剂,如含有神经酰胺、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霜,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保持皮肤水分。对于婴幼儿过敏性皮炎患者,更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和保湿,选择专为婴儿设计的温和洗护产品,并在每次清洁后及时涂抹保湿霜。
选择合适的衣物:穿着宽松、柔软、透气的棉质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容易引起皮肤刺激的材质衣物,减少衣物与皮肤之间的摩擦。例如,婴幼儿的衣物应选择纯棉材质,且颜色要浅,避免染料对皮肤的刺激。
三、药物治疗辅助
外用药物:根据皮炎的不同阶段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外用药物。急性期有渗出时,可使用3%硼酸溶液等进行冷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弱效的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要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防出现不良反应。慢性期皮肤增厚、粗糙时,可外用尿素软膏、水杨酸软膏等软化角质。对于儿童患者,应选择弱效或中效的糖皮质激素制剂,并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
口服药物:如果瘙痒明显影响生活质量,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例如,2岁以下儿童使用某些抗组胺药物需要谨慎,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量。
四、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每天应睡眠7-8小时,婴幼儿和儿童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良好的作息有助于调节身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抵抗力,对过敏性皮炎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易引起过敏的食物。例如,过敏体质者应避免食用已知的过敏食物,同时减少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状态,加重过敏反应。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皮肤娇嫩,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在护理和治疗上更要谨慎。除了上述提到的皮肤护理、避免刺激等措施外,家长要特别注意儿童的个人卫生,教育儿童不要用手搔抓皮肤。在选择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医生的建议,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老年患者:老年人皮肤功能减退,新陈代谢缓慢,过敏性皮炎反复发作时,要注意皮肤的保湿和预防感染。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