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神经病变(周围神经使足部感觉减退等、自主神经影响汗腺和血管舒缩)、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致足部供血减少、微血管影响微循环)、感染因素(细菌和真菌感染易引发病变)以及年龄、生活方式、足部护理不当、病程等其他因素,糖尿病患者需采取措施降低其发生风险。
神经病变因素
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周围神经,尤其是感觉神经。这会使患者的足部感觉减退或丧失,例如无法感知足部的疼痛、温度变化、异物等刺激。当足部受到微小的损伤时,如鞋子的摩擦、足部的小伤口等,患者不能及时察觉,从而导致损伤进一步加重,为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创造条件。而且,神经病变还会影响足部的肌肉功能,导致足部的正常结构和步态发生改变,增加足部的压力分布异常,使某些部位更容易受到损伤和压力性溃疡的形成。
自主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会影响足部的汗腺分泌,使足部皮肤干燥、容易破裂。同时,还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使足部的血液循环调节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足部的营养供应和组织修复能力。
血管病变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脂代谢紊乱,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导致足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当足部组织需要增加血液供应时,如行走等活动时,由于血管狭窄无法满足需求,就会出现缺血性症状,如足部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等。严重的血管病变会导致足部组织缺血坏死,引发糖尿病足。
微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也会受到影响,包括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等改变,这会影响足部的微循环,进一步加重足部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不利于伤口的愈合。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由于足部感觉减退和血液循环障碍,足部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入。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当足部有微小伤口时,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引发感染。而且,由于组织缺血缺氧,感染容易扩散,难以控制,进而导致足部的化脓、坏疽等严重病变。
真菌感染: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足部的真菌感染也是常见的情况,如足癣等。真菌感染会破坏足部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从而促进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包括血管的弹性、神经的功能等。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风险相对较高。例如,老年人的血管硬化程度可能更严重,神经功能减退更明显,足部的自我保护和修复能力更差。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糖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从而增加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足部的缺血状况;缺乏运动则会影响足部的血液循环和肌肉功能。
足部护理不当:不注意足部的清洁卫生,穿着不合适的鞋子(如过紧、过硬的鞋子)等都会增加足部受伤和感染的几率,进而引发糖尿病足。例如,过紧的鞋子会导致足部局部压力过高,容易引起溃疡;不清洁的足部环境容易滋生细菌。
糖尿病病程因素: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为随着病程的延长,高血糖对血管和神经的损伤会逐渐累积,导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程度加重,足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受到更严重的影响。
总之,糖尿病足是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感染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糖尿病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足部的健康状况,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定期检查足部、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选择合适的鞋子等,以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