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有不同潜伏期,典型发作分寒战、高热、大汗期,还有复发、再燃、脑型疟等症状,且会导致贫血、肝脾肿大,不同人群感染疟疾后表现有差异,儿童和老年人受影响更需关注。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一般为13-15天,三日疟潜伏期为24-30天,恶性疟潜伏期为7-12天。不同人群的潜伏期可能会因个体的免疫状态、感染的疟原虫种类等因素有所差异,比如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可能对疟原虫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潜伏期可能相对不典型或稍有不同。
典型发作症状
寒战期:多突然发病,患者先有明显的寒战,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这是因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增殖,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出毒素等物质,刺激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寒战。此时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外周血管收缩,产热增加。对于儿童来说,寒战期可能会表现得更为烦躁不安,因为他们难以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对于老年人,可能因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寒战程度可能不如青壮年明显,但仍需密切关注。
高热期:寒战之后,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等症状明显。此期一般持续2-6小时,是由于毒素等物质进一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升高。在高热期,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惊厥等情况,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高热容易诱发惊厥;老年人则要警惕因高热导致的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大汗期:高热之后,患者全身大汗淋漓,体温迅速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水平,症状明显缓解。此期持续1-2小时,是因为体内的毒素等物质被逐渐清除,体温调节中枢恢复正常,外周血管扩张,散热增加。在大汗期,患者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和老年人,由于他们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要注意适当补充口服补液盐等。
复发与再燃症状
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可出现复发,多在初次发作后数月甚至数年再次发作。这是因为疟原虫在肝细胞内形成休眠子,在一定条件下复苏,侵入红细胞引起发作。复发的症状与初次发作相似,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对于有过疟疾病史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要注意定期随访,警惕复发情况的发生。
再燃:恶性疟和三日疟可出现再燃,是由于急性感染的疟原虫未被完全清除,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引起发作。再燃的症状一般不如初次发作典型,但仍需引起重视。对于恶性疟感染的患者,尤其是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再燃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需要密切监测和及时治疗。
脑型疟症状
多见于恶性疟患者,尤其是未及时治疗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患者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症状,还可能伴有体温不升或过高、呼吸不规则等表现。脑型疟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儿童和老年人发生脑型疟时预后往往较差。儿童由于脑功能发育不成熟,更容易受到脑型疟的影响,导致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脑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脑型疟会进一步加重脑损伤的风险。
其他症状
贫血:疟疾患者由于红细胞被疟原虫破坏,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长期慢性疟疾感染的患者贫血可能较为明显,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儿童长期贫血会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长期贫血会加重心脑血管等器官的缺血缺氧,影响身体健康。
肝脾肿大:急性发作期患者多有肝脾肿大,以脾肿大最为常见。脾脏可因疟原虫感染和免疫反应而逐渐肿大,质地变硬。儿童的肝脏和脾脏相对较为娇嫩,肝脾肿大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老年人如果本身有肝脏或脾脏的基础疾病,疟疾引起的肝脾肿大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