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是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多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等致,有病原体持续感染、盆腔粘连、子宫内膜修复障碍等发病原因,有下腹部坠胀疼痛等临床表现,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采用综合治疗及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对女性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大,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注重生活方式调整促进康复预防复发。
1.发病原因
病原体持续感染: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可持续存在,导致炎症迁延不愈。例如,有不洁性生活史的女性,感染相关病原体后若未得到规范彻底治疗,易发展为慢性盆腔炎。
盆腔粘连:炎症反复发作使盆腔组织发生粘连,影响盆腔器官的正常解剖关系和功能。年龄较大的女性,由于自身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盆腔粘连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
子宫内膜修复障碍:流产、刮宫等宫腔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进而引发慢性炎症。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更易罹患慢性盆腔炎。
2.临床表现
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不同年龄女性对此症状的感受可能略有差异,年轻女性可能因对疼痛耐受性相对较好而症状表现相对隐匿,而年长女性可能更易察觉且症状相对明显。
月经异常:可表现为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增多等。长期月经异常可能影响女性的内分泌平衡和生殖健康,尤其对有生育计划的女性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受孕困难等问题。
不孕及异位妊娠:盆腔炎性疾病可使输卵管粘连阻塞,影响受精卵的运输,从而导致不孕或异位妊娠。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这是慢性盆腔炎较为严重的影响之一,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易感疲倦等。若病情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心理因素又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3.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可发现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子宫两旁增厚及轻压痛,形成囊肿时可触及边界清或不清的囊性肿物。通过妇科检查,医生可以初步判断盆腔组织的病变情况,但对于一些隐匿的病变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手段进一步明确。
影像学检查:如B超检查,可帮助了解盆腔内器官的形态、结构及有无积液等情况。B超检查方便、无创,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对于肥胖女性或盆腔深部病变,可能需要结合磁共振成像(MRI)等更精确的影像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可升高。实验室检查有助于判断炎症的活动程度,但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4.治疗原则
综合治疗: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综合措施。药物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物理治疗可促进盆腔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和消退。对于有明显盆腔包块、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不同年龄、生育需求及病情严重程度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会有所不同。例如,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治疗时会更加注重保留生育功能,而年龄较大、无生育需求的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
注意生活方式调整: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尤其是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合理的休息和营养摄入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要避免不洁性生活,减少盆腔炎的复发风险。
慢性盆腔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对女性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需要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并注重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