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可通过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判断。临床表现有周期性发作(间日疟等发作规律不同,儿童表现可能不典型)及伴随症状(恶性疟症状更严重,儿童贫血等更明显);流行病学史包括疟疾流行区旅居史(家长旅居史影响儿童)和蚊虫叮咬史(婴幼儿易被叮咬需警惕);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可见贫血等,血涂片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可查疟原虫,用于诊断疟疾。
一、临床表现判断
(一)典型症状
1.周期性发作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一般为13-15天,三日疟潜伏期为24-30天,恶性疟潜伏期为7-10天。患者会出现周期性的寒战、高热和大汗发作。寒战常持续20-60分钟,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40℃甚至更高,持续2-6小时后开始大汗,体温骤降,持续时间为30分钟-1小时。这种周期性发作与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的裂体增殖周期有关,间日疟和卵形疟多为隔日发作,三日疟为隔两日发作,恶性疟发热无明显规律。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可能发作表现不典型,但也可能出现类似的体温波动情况,且儿童对高热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更容易出现惊厥等并发症,所以需要密切观察儿童疟疾患者的体温变化及一般状况。
2.伴随症状
患者在发热期可能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恶性疟患者病情往往较为严重,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贫血、黄疸、意识障碍等。儿童恶性疟患者更易出现严重的贫血,可表现为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因为儿童的造血储备功能相对较弱,疟疾导致的红细胞破坏更容易引发严重贫血。
二、流行病学史判断
(一)疟疾流行区旅居史
若患者曾在疟疾流行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南美洲部分地区等)旅居,尤其是在疟疾传播季节(一般与当地的气温、降雨量等因素相关,比如热带地区常年可能有疟疾传播),则有感染疟疾的可能。对于有儿童患者的家庭,如果家长有疟疾流行区旅居史,儿童感染疟疾的风险会增加,因为儿童可能通过接触被感染的蚊虫等途径感染。
对于有旅游史的成人患者,需要详细询问旅游的具体地点、时间等信息,以判断是否有感染疟疾的流行病学风险。
(二)蚊虫叮咬史
疟疾主要通过按蚊叮咬传播。如果患者有被按蚊叮咬的经历,尤其是在疟疾流行区被按蚊叮咬,那么感染疟疾的可能性较大。对于婴幼儿,由于其皮肤娇嫩,更容易被蚊虫叮咬,且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被蚊虫叮咬后感染疟疾的后果可能更严重,所以对于有蚊虫叮咬史的婴幼儿要高度警惕疟疾的可能。
三、实验室检查判断
(一)血常规检查
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血常规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恶性疟患者贫血往往较为严重,这是因为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儿童患者由于造血功能相对不成熟,贫血表现可能更早更明显。同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的变化,一般来说,急性发作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单核细胞增多。
(二)疟原虫检查
1.血涂片检查
是诊断疟疾的重要方法。取患者外周血制作血涂片,经吉姆萨或瑞特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间日疟和卵形疟在发作期外周血中可见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等各期疟原虫;三日疟可见环状体和配子体;恶性疟在发作期可见环状体和配子体,在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采血,阳性率较高。对于儿童患者,采血相对困难,但一旦发现疟原虫,即可明确诊断疟疾。
2.分子生物学检查
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检测血液中的疟原虫DNA,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对于低原虫血症的患者也能检测出,适用于疟疾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在儿童疟疾诊断中,PCR技术可以更早地发现疟原虫感染,尤其是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儿童患者,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