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吐时,要密切监测体温,观察呕吐情况,暂时禁食后逐步恢复清淡易消化饮食,留意严重症状(如高烧不退、频繁喷射性呕吐、精神差、呕吐物带血等)和脱水表现,不同年龄宝宝有特殊注意事项,出现相关异常需及时就医,按上述方法初步处理观察保障宝宝健康。
一、观察与初步处理
1.体温监测
宝宝发烧吐时,首先要密切监测体温。对于婴儿,可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正常婴儿肛温在36.5-37.5℃之间,口温在36.2-37.3℃之间,腋温在36-37℃之间。如果体温超过38.5℃(腋温),且宝宝精神状态不佳,可能需要考虑采取降温措施,但要避免滥用药物,优先物理降温,如解开宝宝衣物,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帮助散热。
对于较大的幼儿,体温监测频率可适当降低,但也需关注体温变化。如果体温持续升高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抽搐等,应及时就医。
2.呕吐情况观察
记录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状等。如果是刚吃进去不久就呕吐,呕吐物可能是未消化的奶或食物;如果呕吐物含有黄绿色胆汁,可能提示有肠道梗阻等较严重情况;如果呕吐物有酸臭味且量较多,可能是消化不良等原因。同时,要观察宝宝呕吐后的精神状态,如果呕吐后宝宝精神稍好转,可能情况相对较轻;如果呕吐后精神萎靡,需警惕脱水等严重情况。
二、饮食调整
1.暂时禁食
在宝宝刚出现发烧吐的情况下,可先让宝宝的胃肠道休息一段时间,一般禁食1-2小时。但要注意少量多次给宝宝喝温水,防止脱水。对于婴儿,每次可喂1-2勺温水,大一些的幼儿每次可喂10-20ml温水,每隔10-15分钟喂一次。
2.逐步恢复饮食
禁食后如果宝宝没有再呕吐,可开始逐步恢复饮食。首先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稀粥等。婴儿可先从少量的米汤开始,逐渐增加量;幼儿可从稀粥开始,每次喂1-2勺,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进食后没有再次呕吐,可逐渐增加食物量和种类,如慢慢添加面条、蒸蛋等,但要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大块肉类等。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严重症状出现
如果宝宝发烧超过39℃,且持续不退,同时伴有频繁剧烈呕吐,甚至喷射性呕吐,可能是颅内感染等严重疾病,需立即就医。对于婴儿,囟门尚未闭合,颅内感染时囟门可能会隆起,这是重要的观察点。
宝宝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即使体温不是特别高,也需要及时就医。因为宝宝年龄小,病情变化快,精神状态的改变可能提示病情较重。
宝宝呕吐物中有鲜血或咖啡样物质,或者大便带血,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等严重问题,应尽快就医。
2.脱水表现
观察宝宝是否有脱水表现,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婴儿尿量明显减少,幼儿可观察排尿次数)、眼眶凹陷等。如果出现脱水表现,说明宝宝丢失了较多水分和电解质,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补液等治疗。
四、不同年龄宝宝的特殊注意事项
1.婴儿
婴儿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发烧吐时更要密切关注。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宝宝的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喂奶时要注意姿势,喂完奶后要竖抱拍嗝。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瓶的清洁消毒,防止因奶瓶污染导致胃肠道感染加重病情。
2.幼儿
幼儿可能会因为发烧吐而情绪烦躁,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安抚。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避免其在呕吐后剧烈活动导致再次呕吐。同时,要根据幼儿的意愿适当调整饮食,尽量让幼儿愿意进食易消化的食物,以保证营养摄入。
总之,宝宝发烧吐时,家长要保持冷静,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初步处理和观察,及时判断是否需要就医,以确保宝宝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