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结节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肝结节中,小无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定期监测,较大或有症状的可介入或手术,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无症状定期随访,有症状或疑恶性则手术;恶性肝结节以原发性肝癌为例,手术适用于早期无转移者,介入适合不能手术的中晚期,靶向和免疫用于晚期,治疗后都需定期随访,特殊人群随访各有特点。
一、肝结节的定义与分类
肝结节是指肝脏内出现的异常结节状病变,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肝结节常见的有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等;恶性肝结节主要是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癌等。
二、良性肝结节的治疗
(一)肝海绵状血管瘤
1.小的无症状血管瘤: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且无明显症状的肝海绵状血管瘤,通常定期进行超声等影像学检查监测其大小变化,一般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观察结节有无增大等情况。因为此类结节生长缓慢,在未引起症状时以观察为主。
2.较大或有症状的血管瘤:当血管瘤直径大于5厘米,或位于肝脏边缘有破裂风险,或出现压迫症状时,可考虑介入治疗(如肝动脉栓塞术)或手术切除。介入治疗是通过栓塞血管瘤的供血动脉,使其缺血坏死、机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手术切除则是直接将血管瘤完整切除,适用于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
(二)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一般无症状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定期随访观察即可,若结节较大有压迫症状或不能排除恶性可能时,可考虑手术切除。
三、恶性肝结节(原发性肝癌为例)的治疗
(一)手术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早期原发性肝癌,肿瘤局限且患者身体状况能够耐受手术,无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无远处转移时,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包括肝部分切除术等。手术可以直接切除肿瘤组织,达到根治的目的。
2.特殊人群:老年患者进行手术时需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术前要优化心肺功能,如对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老年患者,术前需进行呼吸功能锻炼等;儿童原发性肝癌极为罕见,若发生需多学科协作,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手术需更加精细,术后要注重儿童的营养支持和康复。
(二)介入治疗
1.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适用于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通过经导管向肿瘤供血动脉注入栓塞剂和化疗药物,阻断肿瘤血供,同时化疗药物在局部发挥作用杀伤肿瘤细胞。对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TACE是一种重要的姑息治疗手段。在特殊人群中,如孕妇发生肝癌需权衡母婴风险,谨慎选择TACE,因为化疗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儿童患者行TACE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
(三)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
1.靶向治疗:对于晚期原发性肝癌,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等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延长患者生存期。但靶向药物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基因检测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特殊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2.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免疫治疗药物也应用于肝癌的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在应用免疫治疗时,要关注患者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如对于老年患者,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可能对其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需加强监测和对症处理。
四、肝结节治疗后的随访
无论良性还是恶性肝结节治疗后都需要定期随访。一般治疗后前2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包括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和肝脏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监测结节有无复发等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肝结节治疗后随访需更加关注生长发育指标以及结节复发对儿童健康的长期影响;老年患者随访要综合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调整随访间隔和检查项目的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