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疝气包括脐疝和腹股沟疝,解剖因素及腹内压增高等是发病原因,有相应症状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等诊断,脐疝多数2岁前自愈,腹股沟疝6个月以下可观察,未自愈或嵌顿需手术,护理上要避免婴儿腹内压升高,手术前后有相应护理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类型
婴儿疝气是婴儿常见的一种外科疾病,主要包括脐疝和腹股沟疝等类型。脐疝是指腹腔内容物由脐部薄弱区突出的腹外疝;腹股沟疝则是因为婴儿的腹股沟区鞘状突未闭,导致腹腔脏器通过未闭的鞘状突进入腹股沟或阴囊内。
二、发病原因
1.解剖因素
对于脐疝,婴儿出生时脐环尚未闭合,一般在出生后1-2岁时闭合,若脐环延迟闭合,就容易发生脐疝。
腹股沟疝方面,男婴的睾丸在胎儿时期通过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鞘状突通常在出生后不久闭合,如果鞘状突未闭合,就为腹股沟疝的发生提供了解剖基础,且男婴发生腹股沟疝的概率高于女婴,这与解剖结构差异有关。
2.其他因素
婴儿哭闹、咳嗽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会增加疝气发生的风险。比如婴儿剧烈哭闹时,腹内压升高,腹腔内容物更容易通过薄弱区域突出形成疝气。
三、症状表现
1.脐疝
常在婴儿脐部可见一可复性肿块,肿块直径多在1-2厘米左右,哭闹、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时,肿块突出,安静、平卧时肿块可回纳。一般无明显疼痛等不适,但要注意观察疝内容物有无嵌顿情况,嵌顿时肿块不能回纳,婴儿可能出现哭闹不安、呕吐等症状。
2.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婴儿时期多为斜疝。在腹股沟区或阴囊部位可见肿块,同样在腹内压增高时突出,如婴儿哭闹、站立、行走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回纳。若发生嵌顿,肿块不能回纳,婴儿会出现腹痛、呕吐、烦躁不安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医生一般通过体格检查来诊断婴儿疝气。对于脐疝,观察脐部肿块的情况,按压可回纳等表现基本可诊断。对于腹股沟疝,通过视诊和触诊,发现腹股沟区或阴囊的可复性肿块,结合婴儿的症状即可初步诊断。必要时可能会借助超声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疝内容物的情况,排除其他疾病。
五、治疗与预后
1.脐疝
大多数脐疝可在2岁前自愈,所以一般采取保守观察治疗。家长要注意避免婴儿长时间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内压的情况。如果脐疝在2岁后仍未自愈,或者发生嵌顿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低龄婴儿,手术需谨慎,优先观察等待自愈,因为婴儿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2.腹股沟疝
6个月以下的婴儿腹股沟疝有一定的自愈可能,可暂时观察。但如果发生嵌顿,需紧急处理。对于6个月以上仍未自愈的腹股沟疝,一般建议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为疝囊高位结扎术,预后通常较好,术后复发率较低。
六、特殊人群(婴儿)护理注意事项
1.日常护理
避免婴儿剧烈哭闹,家长要注意安抚婴儿情绪,减少因哭闹导致腹内压升高而加重疝气的风险。
防止婴儿便秘,可通过合理喂养,如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饮食要注意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按照比例冲调奶粉等方式来预防便秘,因为便秘会增加腹内压,不利于疝气恢复。
对于患有疝气的婴儿,要注意观察疝气肿块的情况,包括大小、能否回纳等,一旦发现肿块不能回纳且婴儿出现异常表现,如哭闹不止、呕吐等,要及时就医。
2.手术前后护理(针对需要手术的情况)
手术前要做好婴儿的准备工作,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尤其是手术部位附近的皮肤,防止术后感染。
手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婴儿抓挠伤口。同时,要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婴儿的生命体征、伤口情况等,尽量减少婴儿腹内压升高的因素,如避免婴儿哭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