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有别,诊断靠实验室检查等,可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
一、定义与病原体
伤寒与副伤寒是由不同病原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副伤寒包括副伤寒甲、乙、丙型,分别由副伤寒甲杆菌、副伤寒乙杆菌、副伤寒丙杆菌引起。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污染的水、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比如污染的水源被人饮用后可引发感染;此外,苍蝇等媒介昆虫也可携带病菌,起到传播作用。
三、临床表现
1.伤寒
典型表现: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初期表现为发热,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极期时体温持续高热(39-40℃),可有相对缓脉、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分批出现,压之褪色)、消化道症状(如腹胀、便秘或腹泻)、神经系统症状(如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缓解期体温逐渐下降,恢复期体温恢复正常,症状逐渐消失。
特殊表现:儿童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年龄越小越不典型。婴幼儿伤寒往往起病急,体温波动大,胃肠道症状较明显,如呕吐、腹泻等,易出现惊厥、烦躁等神经系统症状。
2.副伤寒
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临床症状复杂,可表现为败血症型、伤寒型和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多发生于儿童,起病急,有寒战、高热,热型不规则,常伴有迁徙性脓肿等。
四、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伤寒患者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病情恢复时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这一指标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副伤寒患者血常规变化类似,但相对不典型。
细菌学检查:血培养是诊断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用抗生素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粪便、尿培养在病程后期阳性率较高,粪便培养阳性提示大便排菌,有传染性,尿培养阳性意义相对较小,但可帮助追踪传染源。
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对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一般抗体“O”凝集效价≥1:80,“H”凝集效价≥1:160时有诊断意义,但需动态观察,若效价逐渐升高则更有诊断价值。副伤寒的肥达反应结果解释与伤寒类似,但需要注意与其他沙门菌感染的交叉反应。
五、预防措施
1.管理传染源:对伤寒与副伤寒患者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患者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为止。对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定期进行粪便培养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带菌者。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安全,不饮用生水;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吃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伤寒疫苗来提高人群免疫力,尤其是重点人群如食品加工人员、水源管理等相关人员。儿童接种疫苗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等情况合理选择疫苗及接种程序,遵循疫苗接种的相关规范。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补充水分,防止水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其营养摄入和液体平衡,保证足够的营养支持以促进身体恢复。
2.抗菌治疗: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有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等,但儿童一般不首选,可根据病情谨慎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等)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其肝肾功能影响小且有效的抗生素,严格遵循用药的安全性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