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由致病性真菌引起,浅部真菌常见且重要,发病机制是真菌在适宜环境定植繁殖破坏皮肤引发炎症,常见类型有足癣、体癣等,诱发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和特殊人群,诊断靠真菌学检查等,预防需保持清洁干燥等。
浅部真菌相关情况
浅部真菌中的皮肤癣菌是导致此类疾病的重要病原菌,常见的有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表皮癣菌属等。不同的皮肤癣菌可引起不同部位的感染,如红色毛癣菌常引起足癣(脚气)、体癣等;犬小孢子菌可导致头癣等。
发病机制
真菌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如温暖潮湿的皮肤环境,容易在人体皮肤表面定植、生长繁殖。真菌可以通过其产生的酶类分解角质蛋白等物质,破坏皮肤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从而出现相应的皮肤病变表现,像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瘙痒等症状。
常见类型及表现
足癣:是最常见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之一,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水疱型、间擦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水疱型多发生在足跖、足侧缘,出现深在性水疱;间擦糜烂型常见于趾间,皮肤浸渍发白,除去白皮后基底潮红、糜烂;鳞屑角化型表现为足跖、足跟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
体癣:好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等部位,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红斑,边缘隆起,有丘疹、水疱,中心趋于消退,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头癣:主要发生在儿童,可分为黄癣、白癣、黑点癣、脓癣等类型。黄癣会形成碟形黄癣痂,有特殊臭味,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白癣初期为白色鳞屑性斑片,病发外围有白色菌鞘;黑点癣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点状;脓癣表现为群集的炎性毛囊性丘疹,逐渐形成脓肿。
甲真菌病:俗称灰指甲,表现为甲板浑浊、增厚、分离、变色、萎缩、脱落等,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的霉菌引起。
诱发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比如经常穿不透气的鞋子、袜子,或者在浴室、游泳池等潮湿场所停留时间过长,容易滋生真菌,增加患病风险。此外,个人卫生习惯差,不经常换洗鞋袜、清洗身体等,也为真菌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好动,出汗较多,而且皮肤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与宠物密切接触时容易感染皮肤癣菌,比如和患有癣病的宠物接触后可能被传染头癣等。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老化,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真菌,且病情可能相对顽固。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皮肤组织含糖量升高,有利于真菌生长繁殖,容易发生真菌性皮肤病,且感染后不易控制,病情容易反复。
诊断方法
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是常用的方法,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毛发、甲屑等标本,经氢氧化钾处理后镜检,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初步诊断。真菌培养可以进一步鉴定真菌的种类,明确致病真菌的具体类型,为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皮肤病变表现、发病部位、发病过程以及患者的接触史等综合判断。例如,足癣患者有足部多汗、经常穿不透气鞋袜的病史,结合足部的典型皮疹表现,再通过真菌学检查往往可以明确诊断。
预防措施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经常洗澡、换洗衣物,尤其是保持足部、腹股沟等容易潮湿部位的干燥。洗完澡后可以用毛巾擦干皮肤,必要时使用爽身粉。
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拖鞋、浴巾等个人物品,避免交叉感染。定期对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如拖鞋可以用消毒剂浸泡等。
避免接触感染源:尽量避免接触患有真菌性皮肤病的患者及动物,若必须接触,应做好防护措施。对于宠物,要定期检查是否患有癣病,如有应及时治疗。
增强抵抗力: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