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气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分水疱型、间擦糜烂型、鳞屑角化型,靠临床表现和真菌学检查诊断,抗真菌治疗;湿疹病因复杂,是内外因素致迟发型变态反应,表现多样,依病史、皮疹等诊断,按不同阶段用外用药,内服抗组胺药等,不同人群治疗有特殊性。
湿疹:病因较为复杂,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内部因素包括自身的慢性疾病(如内分泌失调、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湿疹等过敏性疾病史,个体患病风险可能增加)、免疫功能异常等;外部因素有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居住环境潮湿等)、接触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花粉、尘螨、动物皮毛等)、外界刺激(如摩擦、化学物质刺激等)。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湿疹诱因可能不同,例如婴幼儿湿疹可能与食物过敏、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等有关,而成年人湿疹可能更多与接触环境中的过敏原及自身免疫状态等相关。
临床表现方面
脚气:临床上一般分为三种类型,
水疱型:多发生在足跖、足缘部位,初起为针尖大小的深在水疱,疱液清,可融合成大疱,周围皮肤无明显红晕,伴有瘙痒感。
间擦糜烂型:常见于第三、四趾间,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有渗液,常伴有恶臭,瘙痒剧烈,这种类型较易继发细菌感染。
鳞屑角化型:好发于足跟、足跖部,皮肤干燥、角质增厚、脱屑,纹理加深,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一般瘙痒症状相对较轻。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无本质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症状可能有轻重,比如长期脚部多汗的人脚气可能更易发作且症状相对较重。
湿疹:表现多样,急性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亚急性期红肿及渗出减轻,以鳞屑、结痂为主;慢性期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湿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对称分布,瘙痒剧烈,夜间尤甚。不同部位的湿疹表现略有不同,如手部湿疹常因接触外界刺激物而反复发作,面部湿疹可能与化妆品、日光等因素有关等。不同年龄人群湿疹表现也有特点,婴幼儿湿疹多发生在头面部,初为红斑,之后可出现丘疹、水疱等,边界不清;老年人湿疹常因皮肤干燥等因素,皮肤肥厚、苔藓样变更为明显。
诊断方面
脚气: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来诊断。真菌学检查可采用直接镜检,刮取皮损边缘的鳞屑或疱液,置于显微镜下,若见到菌丝或孢子即可确诊;也可进行真菌培养,进一步明确菌种。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在诊断时真菌学检查操作基本相同,但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操作时需更加轻柔,避免造成过多损伤。
湿疹:主要依据病史、皮疹特点、病程等进行诊断。一般根据对称分布、多形性皮疹、有渗出倾向、瘙痒剧烈、反复发作等特点来考虑湿疹,但需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有时可能需要结合斑贴试验等检查来寻找可能的过敏原等,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湿疹,还需结合其生长发育等情况综合判断。
治疗方面
脚气:主要是抗真菌治疗,可外用抗真菌药物,如咪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不同性别、年龄人群用药需考虑其特殊性,例如儿童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谨慎选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湿疹:治疗原则是寻找可能诱因、避免刺激、止痒、抗炎。外用药物根据湿疹不同阶段选择,急性期无渗出时可用炉甘石洗剂,有渗出时用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膏联合氧化锌油等;慢性期用强效糖皮质激素乳膏、尿素软膏等。内服药物主要是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对于严重的湿疹可能需要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使用湿疹药物需特别谨慎,应咨询医生后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