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儿反复发烧,需先观察监测体温、一般状况,采用松解衣物、温水擦浴、用退热贴等物理降温,出现持续高热、抽搐、剧烈头痛呕吐等情况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病毒感染对症支持,细菌感染用抗生素,日常保证休息、舒适环境和清淡营养饮食及充足水分。
一、观察与监测
1.体温监测:密切关注小儿体温变化,可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详细记录体温数值及变化趋势,因为不同体温范围可能提示不同的病情严重程度,例如体温持续高于38.5℃可能需要引起更重视。对于婴儿,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波动可能更明显,更需频繁监测。
2.一般状况观察:留意小儿精神状态、面色、呼吸、食欲等情况。若小儿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呼吸急促或食欲极差,可能病情较重,需及时就医。不同年龄段小儿表现可能不同,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反应差、拒奶等非特异性症状。
二、物理降温方法
1.松解衣物:适当减少小儿穿着的衣物和盖被,利于散热,一般以小儿感觉舒适为宜,不要包裹过紧,这对于各年龄段小儿都适用,尤其在炎热环境下或小儿体温不是特别高时。
2.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小儿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每次擦浴时间约10-15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达到降温目的。但要注意,小儿皮肤较娇嫩,擦浴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擦伤皮肤,对于新生儿及皮肤有破损的小儿不建议采用温水擦浴。
3.使用退热贴:将退热贴贴于小儿额头,利用凝胶中水分蒸发吸热起到降温作用,可反复使用,相对比较安全,适用于低-中度发热的小儿,各年龄段小儿均可使用,但要注意粘贴位置及避免小儿抓扯。
三、及时就医评估
1.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及时就医:
体温持续超过39℃,经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无明显下降趋势。
发热伴有抽搐,无论是首次抽搐还是反复抽搐,因为小儿抽搐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尤其是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抽搐可能引发脑损伤等。
发热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僵硬等症状,可能提示颅内感染等严重疾病。
发热时间超过3天仍无明显好转迹象。不同年龄小儿发热持续时间意义不同,新生儿发热超过24小时就需高度重视。
2.就医时需向医生提供的信息:详细告知医生小儿发热的起始时间、体温变化情况、是否伴有其他症状、近期是否有感染接触史等,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例如若小儿近期有病毒感染患者接触史,可能提示病毒性感染导致发热。
四、病因明确后的处理
1.病毒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反复发烧,如常见的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多数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可通过上述物理降温、监测等措施处理,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除非是特定的病毒如流感病毒,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但要注意药物适用年龄等)。
2.细菌感染:若是细菌感染导致反复发烧,如化脓性扁桃体炎等,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此时要严格遵循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继续做好体温监测、一般状况观察等护理工作,对于小儿使用抗生素要注意其适用年龄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比如某些抗生素可能有胃肠道反应等,要密切观察小儿用药后的反应。
五、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1.休息与环境:保证小儿充足的休息,提供安静、舒适、温度适宜(一般室温保持在22-25℃左右)、通风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小儿身体恢复。不同年龄段小儿所需休息时间不同,婴儿可能需要更多睡眠时间。
2.饮食:给予小儿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饮食,如米粥、面条、新鲜蔬菜水果等,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因为发热时小儿水分丢失增加。要根据小儿年龄调整饮食种类和质地,例如婴儿发热时可能需要适当调整奶量和喂养频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