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临床表现多样,潜伏期因疟原虫种类、感染方式和宿主免疫状态等有差异;典型发作分寒战、高热、大汗期,反复发作有规律;还可有脾脏肿大、肝脏肿大等表现,恶性疟可致脑型疟、胃肠型疟等,儿童患疟疾各表现可能有其特点且部分预后更差。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一般为13~15天,三日疟潜伏期平均为30天,恶性疟潜伏期通常为7~10天。不同人群的潜伏期可能因感染疟原虫的虫株、感染方式(如经输血感染的潜伏期较短)以及宿主的免疫状态等因素而有所差异。例如,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对疟原虫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潜伏期可能会有一定特点,但具体还需结合个体情况判断。
典型发作症状
寒战期:多突然发病,患者先是感到寒冷,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指甲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此阶段是由于疟原虫感染红细胞后,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的代谢产物等刺激机体,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反应,导致外周血管收缩,产热增加而出现寒战。对于儿童来说,寒战期可能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机制相对敏感,寒战可能会更剧烈,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等情况。
高热期:寒战过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甚至更高,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等症状明显。持续约2~6小时,此期是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红细胞破裂释放大量抗原等物质,引起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急剧升高。不同年龄患者的高热表现可能有差异,成人可能能较清楚表达头痛等不适,而儿童可能会表现出烦躁不安等精神方面的改变。
大汗期:高热之后,患者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可降至35℃左右,症状明显缓解。持续1~2小时。这是因为疟原虫繁殖产生的毒素等被大量清除,机体通过出汗散热来调节体温。在大汗期,要注意为患者及时更换衣物,避免着凉,尤其是儿童,由于儿童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完善,出汗后容易导致体温进一步降低,需注意保暖。
反复发作规律
间日疟和卵形疟多为隔日发作一次;三日疟为隔两日发作一次;恶性疟发热间隔时间不规律,可每日或间隔数天发作一次。反复发作会导致患者出现贫血、乏力等症状,因为疟原虫不断破坏红细胞,影响氧气的运输。对于儿童患者,长期反复发作的疟疾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生长迟缓等问题,因为贫血会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利用,从而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代谢。
其他表现
脾脏肿大:发病初期即可出现脾脏肿大,随着发作次数增多,脾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变硬。这是因为疟原虫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脾脏内的巨噬细胞等增多,吞噬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等,长期可致脾脏结构改变。儿童脾脏相对较为脆弱,脾脏肿大可能会影响其腹部的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需密切关注脾脏肿大的程度及对儿童身体的影响。
肝脏肿大:部分患者会出现肝脏肿大,伴有压痛,肝功能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这是由于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功能。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肝脏肿大的表现可能不同,成人可能能表述肝区不适,儿童可能会表现出腹部不适、拒按等情况。
脑型疟:多见于恶性疟患者,尤其是儿童和无免疫力的成人。患者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这是因为疟原虫感染脑部血管的红细胞,导致脑血管阻塞、缺氧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脑型疟病情凶险,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脑型疟的预后相对更差,需要及时进行救治。
胃肠型疟:患者除发热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胃肠道疾病。这是因为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全身反应波及胃肠道。对于有胃肠型疟表现的患者,尤其是儿童,需要详细询问病史,结合疟原虫检查等进行鉴别诊断,避免延误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