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评估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及鉴别诊断。临床表现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等;实验室检查中血常规白细胞等有变化,细菌学检查血、骨髓、粪便、尿培养各有特点,血清学肥达反应有诊断意义;分子生物学检测有优势但受条件限制;需与病毒性肝炎等发热性疾病鉴别,不同年龄等人群表现等有差异。
一、临床表现评估
伤寒患者通常会有持续发热,多为稽留热,体温可在39℃-40℃左右,发热时间可持续1-2周甚至更长时间。还可能伴有相对缓脉,即脉搏增快与体温升高不成比例;全身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乏力、食欲减退等;部分患者会出现消化道症状,如腹胀、便秘或腹泻等;还可能有玫瑰疹,一般在病程7-14天出现,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压之褪色;肝脾肿大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相对缓脉可能不典型,而老年患者可能中毒症状相对较轻,但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如长期饮酒者可能会影响肝脏对伤寒杆菌的代谢,从而影响病情表现;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感染伤寒后可能血糖控制更难,病情也可能更复杂。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一般降低,多在(3-5)×10/L之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且其减少或消失的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病情越重,嗜酸性粒细胞越少甚至消失,病情恢复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恢复正常。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的变化可能需要结合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来判断,儿童的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在评估时要注意年龄差异。
2.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是诊断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以后逐渐降低。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尤其适用于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的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骨髓培养的操作和结果判断与成人相似,但要注意儿童骨髓穿刺的操作安全性等问题。
粪便培养:病程第2周起阳性率逐渐增加,第3-4周阳性率最高,可达70%左右,可用于诊断恢复期带菌者等情况。
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升高,但容易受到尿道污染的影响。
3.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肥达反应中O抗体(IgM)和H抗体(IgG)的效价变化有诊断意义。O抗体的凝集效价≥1:80,H抗体的凝集效价≥1:160时有诊断价值。但肥达反应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比如曾经接种过伤寒疫苗的人可能出现H抗体阳性而O抗体阴性的情况;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肥达反应可能出现假阴性。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肥达反应结果解读要综合考虑其自身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儿童的免疫反应与成人不同,可能会影响肥达反应的结果判断。
三、分子生物学检查
近年来,核酸检测技术如PCR等也逐渐应用于伤寒的诊断,通过检测伤寒杆菌的特异性核酸来确诊,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对于早期诊断、尤其是在抗菌药物治疗后的患者诊断有一定优势。但该技术对检测条件要求较高,基层医疗机构可能受限于检测条件而难以广泛开展。
四、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发热性疾病相鉴别,如病毒性肝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等。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除了发热外,常有黄疸、肝功能异常等表现;疟疾患者有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等表现,血涂片可找到疟原虫;钩端螺旋体病患者有疫水接触史,可有腓肠肌疼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血清学检查可协助诊断;败血症患者多有原发感染病灶,寒战、高热更明显,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等。在鉴别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疾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要结合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状况进行综合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