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感染发烧主要由细菌侵入引发免疫反应所致,常见致病细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途径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等,自身因素中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会影响,环境因素里居住环境拥挤通风差、卫生条件差及季节变化等也会导致儿童细菌感染发烧。
一、常见致病细菌类型及感染途径
1.常见致病细菌
链球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是较为常见的致病菌之一,可引起猩红热、扁桃体炎等疾病。例如,在学校等集体场所,儿童容易通过飞沫传播感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从而引发扁桃体炎,出现发烧等症状。
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导致皮肤感染、肺炎等。皮肤破损处容易让葡萄球菌侵入,引发局部感染,进而引起身体的免疫应答,出现发烧。比如儿童皮肤有擦伤,葡萄球菌就可能从伤口侵入,导致局部感染并发烧。
大肠杆菌:常引起肠道感染,如肠炎等。儿童如果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繁殖,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同时机体启动免疫机制对抗大肠杆菌,就会出现发烧症状。
2.感染途径
呼吸道感染:细菌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儿童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容易吸入含有致病菌的飞沫而感染。例如流感季节,空气中存在大量流感嗜血杆菌等致病菌,儿童吸入后可能引发呼吸道细菌感染,出现发烧。
消化道感染:食用被细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是儿童消化道感染细菌的主要途径。比如食用了变质的牛奶、未洗净的瓜果等,肠道内进入致病菌,引发肠道细菌感染,导致发烧。
皮肤黏膜感染:儿童皮肤娇嫩,若皮肤有破损,细菌容易通过破损处侵入。例如蚊虫叮咬后皮肤破损,葡萄球菌等可能侵入,引起局部感染发烧;或者儿童搔抓皮肤导致皮肤破损,也为细菌侵入提供了机会。
二、儿童自身因素对细菌感染发烧的影响
1.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等都相对较弱。例如,婴幼儿的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后,杀灭细菌的能力不如成人,使得细菌容易在体内繁殖,从而更容易引发感染并导致发烧。一般来说,婴儿出生后6个月-2岁期间,免疫系统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此阶段儿童发生细菌感染发烧的概率相对较高。
2.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
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还不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当细菌感染引发机体炎症反应时,体温调节中枢容易受到影响,导致体温波动较大。比如儿童在细菌感染时,可能会出现体温突然升高,且体温波动幅度相对成人更大的情况。而且儿童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较快,但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很好地协调产热和散热过程,所以在细菌感染时更易出现发烧且体温不易控制的情况。
三、环境因素对儿童细菌感染发烧的影响
1.居住环境
居住环境拥挤、通风不良时,细菌容易在空气中积聚。例如在冬季,很多家庭为了保暖门窗紧闭,室内空气不流通,若有儿童感染细菌,其呼出的含有致病菌的飞沫容易在室内留存,其他儿童再次吸入后就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并发烧。
室内卫生条件差,存在大量灰尘、细菌等,也会增加儿童细菌感染的风险。比如室内地面、家具等长时间不清洁,细菌滋生,儿童接触后可能通过手-口等途径感染细菌,引发发烧。
2.季节因素
在秋冬季节,儿童户外活动相对减少,更多时间在室内,人群聚集性增加,细菌传播的机会增多。而且秋冬季节气温变化较大,儿童容易受凉,导致呼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发烧。例如冬季流感高发,很多儿童因为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等引发呼吸道细菌感染,出现发烧症状。
夏季炎热,儿童出汗多,皮肤容易有破损时细菌容易侵入,而且夏季食物容易变质,儿童食用后易发生消化道细菌感染,从而引起发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