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痛可由消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引起。消化系统疾病中急性胃肠炎因感染或饮食不当致胃肠黏膜炎症;肠系膜淋巴结炎由上呼吸道感染后病原体累及淋巴结;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与饮食等因素有关;便秘因饮食等致粪便积聚肠道。外科疾病中急性阑尾炎因阑尾管腔阻塞细菌入侵;腹股沟疝嵌顿与幼儿腹股沟区发育等有关。其他系统疾病如过敏性紫癜是过敏致小血管炎出现多症状;大叶性肺炎炎症刺激胸膜或神经反射致腹痛。
一、消化系统疾病
1.急性胃肠炎
病因与机制:多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细菌(如大肠杆菌等)感染或饮食不当(进食不洁食物、过食生冷等)引起。孩子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导致炎症。病毒或细菌侵袭胃肠道后,引起胃肠黏膜炎症反应,导致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婴幼儿,可造成小肠黏膜损伤,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症状。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尤其婴幼儿更易患病,与他们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及饮食卫生习惯等有关。
2.肠系膜淋巴结炎
病因与机制: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累及肠系膜淋巴结所致。儿童免疫系统在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炎症累及肠系膜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发炎,从而出现腹痛。常见于7岁以下儿童,冬春季节多见。
人群特点:以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为主,与该阶段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及易患呼吸道感染等因素相关。
3.肠套叠
病因与机制: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可能与饮食改变(添加辅食等)、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因素有关。套叠的肠管影响肠道正常蠕动和内容物通过,引起剧烈腹痛,常为阵发性哭闹,可伴有呕吐、血便等症状。
人群特点:主要发病人群为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婴儿多见,与婴幼儿肠道解剖生理特点有关。
4.便秘
病因与机制:可由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排便不规律、肠道功能紊乱等引起。儿童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刺激肠道引起腹痛,多为下腹部隐痛,同时可伴有排便困难、大便干结等表现。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生,饮食结构不合理的儿童更易出现。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儿童均可患病,不良饮食习惯的儿童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外科疾病
1.急性阑尾炎
病因与机制:阑尾管腔阻塞(如粪石、寄生虫等)是最常见原因,细菌入侵引起阑尾炎症。儿童阑尾壁较薄,炎症发展快,腹痛特点初期多为脐周隐痛,后转移至右下腹并固定疼痛,可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
人群特点: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学龄期儿童相对多见。
2.腹股沟疝嵌顿
病因与机制: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当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时可发生嵌顿。多见于幼儿,男孩多见,由于腹股沟区解剖特点,腹腔内容物突出后卡住,导致局部疼痛、肿胀等,若不及时处理可引起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人群特点:以幼儿为主,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与幼儿腹股沟区发育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三、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痛
1.过敏性紫癜
病因与机制:是一种小血管炎,与感染、食物、药物、花粉等过敏有关。机体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可出现皮肤紫癜、腹痛、关节痛、血尿等症状。腹痛多为脐周或下腹部绞痛,可伴有恶心、呕吐、便血等,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人群特点:儿童及青少年多见,春秋季发病相对较多。
2.大叶性肺炎
病因与机制:肺炎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大叶性肺炎,炎症刺激胸膜或通过神经反射可引起腹痛。孩子除了有发热、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外,可伴有腹痛,疼痛多为牵涉痛,部位不固定,需结合肺部体征及相关检查明确。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以学龄期儿童相对多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