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弧菌致病与毒力因子、细菌繁殖及肠道损伤、宿主因素有关。其毒力因子含霍乱肠毒素和菌毛,肠毒素致细胞cAMP升高引发剧烈腹泻呕吐,菌毛助定植;细菌定植繁殖致肠道黏膜损伤,儿童和老年人更易受影响;宿主胃酸分泌少、肠道免疫状态低时易感染,儿童和老年人因自身特点更易发病且病情严重。
一、霍乱弧菌的毒力因子
1.霍乱肠毒素(CT)
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重要的致病物质。它由一个A亚单位和五个B亚单位组成。B亚单位能识别并结合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神经节苷脂GM1),随后A亚单位进入细胞内。A亚单位中的A1肽链具有酶活性,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细胞内cAMP水平显著升高,导致肠黏膜细胞分泌功能亢进,大量分泌水和电解质,引起剧烈的腹泻和呕吐,导致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表明,霍乱肠毒素在霍乱发病的腹泻症状产生中起到关键的始动作用,是导致患者快速脱水等严重临床症状的主要毒力因素之一。
2.菌毛
霍乱弧菌的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毒素共调节菌毛(Tcp)等。普通菌毛有助于霍乱弧菌黏附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表面,使其能够在肠道定植。Tcp菌毛除了参与黏附外,还与霍乱肠毒素的表达调节等有关。菌毛介导的定植是霍乱弧菌在肠道内生存并发挥致病作用的基础步骤。如果霍乱弧菌不能有效地黏附定植,就难以大量繁殖并产生足够量的毒素来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二、细菌的繁殖与肠道损伤
1.肠道定植与繁殖
霍乱弧菌通过菌毛等结构黏附定植于小肠上段黏膜表面后,开始大量繁殖。在适宜的肠道环境下,其繁殖速度较快。由于霍乱弧菌产生的毒素和自身的代谢等活动,会引起肠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和损伤。儿童由于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相对较弱,尤其是婴幼儿肠道发育尚未完善,相比成人更易受到霍乱弧菌定植和繁殖的影响,从而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腹泻等症状。而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的免疫功能和黏膜修复能力下降,也可能在感染霍乱弧菌后更易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2.肠道黏膜损伤机制
霍乱弧菌在肠道内的繁殖和毒素的作用会导致肠道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一方面,霍乱肠毒素引起的大量液体分泌超过了肠道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细菌的代谢产物以及炎症反应会进一步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长期的腹泻会使患者丢失大量的水分、电解质(如钠、钾等),对于儿童来说,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更严重的后果,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脱水后容易出现循环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老年人则可能因为本身存在的一些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在霍乱弧菌感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时,更容易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
三、宿主因素的影响
1.胃酸分泌情况
胃酸对霍乱弧菌有一定的杀伤作用。如果宿主胃酸分泌减少,比如长期服用抑酸药物的患者、胃酸缺乏症患者等,就更容易感染霍乱弧菌。儿童的胃酸分泌相对成人较少,尤其是新生儿胃酸分泌量更低,所以儿童感染霍乱弧菌的风险相对较高。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胃酸分泌功能也会逐渐减退,同样容易受到霍乱弧菌的侵袭。
2.肠道免疫状态
宿主的肠道免疫状态也影响霍乱弧菌的致病过程。肠道黏膜免疫是人体抵御肠道病原菌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包括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等。如果宿主肠道免疫功能低下,例如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霍乱弧菌就更容易在肠道内定植、繁殖并致病。儿童的肠道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对较低,所以在感染霍乱弧菌后更易发病且病情可能更严重;老年人肠道免疫功能衰退,也容易受到霍乱弧菌感染并出现较重的临床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