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与糖尿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上有不同特点。低血糖是血糖过低,发病机制与来源去路有关,表现有交感神经兴奋等,诊断靠血糖测定,治疗分轻重;糖尿病是高血糖代谢病,发病与胰岛素相关,有“三多一少”等表现,诊断靠血糖等检查,治疗包括多方面个体化调整。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多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常与遗传因素、肥胖、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高热量饮食等)密切相关。不同性别在糖尿病发病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比如女性在妊娠期间可能发生妊娠糖尿病,与孕期激素变化等因素有关;而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上,不同性别无绝对的显著差异,但可能因生活方式等因素有不同的发病特点。
临床表现
低血糖:典型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严重时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意识模糊、昏迷、抽搐等。儿童低血糖可能除了上述表现外,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嗜睡等非典型症状;老年人低血糖时可能神经精神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且低血糖对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等系统影响更大,可能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但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多种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表现为蛋白尿、水肿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出现手脚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等。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表现有所不同,儿童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症状相对明显;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病程较长,并发症往往更为复杂和严重。
诊断方法
低血糖:主要依据血糖测定,血糖低于正常范围(成人<2.8mmol/L,糖尿病患者<3.9mmol/L),同时有相应的症状,去除诱因后血糖升高症状缓解可诊断。对于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胰岛功能、胰岛素抗体等以明确病因。
糖尿病:主要依据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或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尿病症状可诊断为糖尿病。此外,还需要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胰岛功能等相关指标来明确糖尿病的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原则
低血糖:轻者可口服含糖食物(如糖果、糖水等),迅速升高血糖;重者需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对于因药物引起的低血糖,需要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或种类。儿童低血糖时,应尽快给予含糖量适当的食物,且要注意喂食的方式,避免窒息等情况;老年人低血糖时,静脉注射葡萄糖要缓慢,同时密切监测心脑血管功能,因为快速纠正低血糖可能对其心脑血管产生不良影响。
糖尿病: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如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以及并发症的防治。饮食上要控制总热量,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运动疗法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制定合适的运动计划,如年轻人可选择有氧运动等;药物治疗需根据糖尿病的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1型糖尿病主要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先从口服降糖药开始,若血糖控制不佳再考虑胰岛素治疗。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需个体化调整,儿童1型糖尿病在胰岛素治疗时要根据生长发育情况调整剂量;老年糖尿病患者要考虑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及调整剂量,同时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