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症是5岁及以上儿童睡眠中不自主排尿的疾病,分原发和继发,原发与年龄发育、遗传、睡眠因素相关,继发由疾病、心理因素引起,有夜间遗尿及伴随症状,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非药物干预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膀胱训练、心理支持,效果不佳可药物治疗。
原发性遗尿症相关因素
年龄与发育:5-10岁儿童相对常见,随着年龄增长,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逐渐发育成熟,部分儿童遗尿情况会自行改善。一般来说,正常儿童在3岁左右开始能控制夜间排尿,若到5岁仍频繁出现夜间不自主排尿则需考虑遗尿症可能。
遗传因素:有一定遗传倾向,若父母双方幼年时有遗尿症,子女患原发性遗尿症的概率相对较高。研究表明,约70%的原发性遗尿症儿童有家族史,可能与遗传导致的膀胱功能发育延迟、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等有关。
睡眠因素:小儿遗尿症患儿往往存在睡眠过深的情况,不容易被膀胱充盈等排尿信号唤醒。例如,在睡眠周期中,深度睡眠阶段占比过高,使得大脑对膀胱传来的尿意信号不能及时感知,从而导致夜间排尿不受控制。
继发性遗尿症相关因素
疾病因素:可能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如尿路感染、先天性泌尿系统畸形(如尿道下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神经系统疾病也可导致,像脊髓损伤、脊柱裂等,会影响神经对排尿的控制;内分泌疾病方面,糖尿病患儿可能因多尿出现遗尿,尿崩症患儿由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尿量增多也易发生遗尿。
心理因素: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重大事件,如家庭成员变故、入学适应困难等,可能会产生心理压力,从而诱发继发性遗尿症。例如,新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儿童精神紧张,影响神经对排尿的调节功能,出现遗尿现象。
临床表现
夜间遗尿:主要表现为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排尿,次数可从1-2次到多次不等。有的儿童可能每周仅出现1-2次遗尿,而有的儿童几乎每晚都会遗尿。
伴随症状:如果是继发性遗尿症,可能伴有原发疾病的相关症状。比如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继发性遗尿,患儿可能同时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继发性遗尿,可能伴有下肢运动障碍、感觉异常等症状。
诊断与评估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儿童的遗尿情况,包括遗尿开始的年龄、频率、是否有夜间觉醒困难、家族中是否有遗尿史等。同时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既往疾病史、心理社会因素等。
体格检查: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泌尿系统,如观察外生殖器发育情况、检查肾脏和膀胱等;神经系统检查,看有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可能需要进行尿常规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尿动力学检查,评估膀胱的功能和排尿情况;超声检查泌尿系统,了解有无结构异常;对于怀疑神经系统病变的患儿,可能需要进行头颅或脊柱的影像学检查等。
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
生活方式调整: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夜间睡前过度饮水,晚餐尽量避免食用利尿的食物,如西瓜等。养成夜间定时唤醒儿童排尿的习惯,逐渐帮助儿童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
膀胱训练:鼓励儿童白天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增大膀胱容量。例如,让儿童在感觉有尿意时尽量忍耐,从每次间隔10-1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到3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通过这种方式训练膀胱的储尿功能。
心理支持:对于有心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症儿童,家长和医护人员要给予心理支持,帮助儿童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对儿童遗尿情况进行过度指责和批评,增强儿童战胜遗尿症的信心。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考虑药物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例如去氨加压素等药物,可用于治疗原发性遗尿症,它能减少尿液生成,增加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夜间尿量。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