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肝由甲肝病毒引起经粪-口途径传播潜伏期15-50天起病急有消化道症状等血清学抗-HAVIgM阳性为重要指标接种疫苗等预防;乙肝由乙肝病毒引起经血液、母婴、性传播潜伏期6周-6个月临床类型多样血清学“乙肝两对半”有意义接种疫苗等预防;丙肝由丙肝病毒引起经血液等传播潜伏期2-26周多数症状轻血清学抗-HCV阳性需进一步检病毒RNA无疫苗可预防避免血液暴露防。
甲肝:由甲肝病毒(HAV)引起,HAV属小RNA病毒科嗜肝病毒属。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污染的水源、食物等。
乙肝:由乙肝病毒(HBV)引起,HBV属嗜肝DNA病毒科。传播途径主要有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等)、母婴传播、性传播等。
丙肝:由丙肝病毒(HCV)引起,HCV属黄病毒科丙型肝炎病毒属。主要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血液透析等,母婴传播及性传播也是其传播途径,但相对较少见。
临床特点方面
甲肝:潜伏期一般为15-50天,起病较急,常以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大多为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极少慢性化。儿童感染甲肝后,症状相对较轻,而成人感染后症状相对较重。
乙肝:潜伏期较长,一般为6周-6个月。临床类型多样,急性乙肝部分患者可自愈,部分会转为慢性;慢性乙肝患者可无症状,或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出现黄疸等表现,病情迁延不愈,长期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乙肝后的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感染乙肝后容易慢性化,而成人感染乙肝后自愈率相对较高。
丙肝:潜伏期为2-26周,平均7.4周。多数患者感染丙肝后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容易被忽视,部分患者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发展为慢性丙肝,进而导致肝硬化、肝癌等,其慢性化率较高,各年龄段人群感染丙肝后均较易慢性化。
实验室检查方面
甲肝:血清学检查抗-HAVIgM阳性是诊断甲肝的重要指标,提示近期感染甲肝病毒。肝功能检查可出现转氨酶升高等异常。
乙肝:血清学检查“乙肝两对半”,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HBsAg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抗-HBs阳性表示对乙肝有免疫力,可能是接种乙肝疫苗后或既往感染乙肝后恢复。HBeAg阳性提示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抗-HBe阳性表示病毒复制趋于静止,传染性降低。抗-HBcIgM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急性感染。肝功能检查同样可见转氨酶等指标异常。
丙肝:血清学检查抗-HCV阳性提示感染丙肝病毒,但需进一步做丙肝病毒RNA检测来判断病毒是否处于复制状态。肝功能检查也可有异常表现。
预防方面
甲肝:接种甲肝疫苗是预防甲肝的有效措施,通过接种疫苗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预防甲肝感染。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儿童接种甲肝疫苗能有效预防甲肝,成人也可根据自身情况接种。
乙肝: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可产生保护性抗体。同时要避免血液传播,如避免不安全的输血和血制品使用,避免共用注射器等;性生活中注意防护,有乙肝感染风险的人群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通过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乙肝,儿童接种乙肝疫苗程序有明确规定。
丙肝:目前尚无丙肝疫苗可预防。预防丙肝主要是避免血液暴露,如使用安全的血制品,避免共用注射器,医疗器械严格消毒等。对于有丙肝感染风险的人群,如接受过输血、血液透析、有不洁注射史等,应定期进行丙肝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