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一种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严重感染性疾病,本质是免疫反应失控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衰竭,诊断需满足感染证据和SIRS标准或存在明确器官功能障碍。其病因中细菌是主要致病原,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和生活方式等。临床表现有发热或体温过低、心率呼吸加快、白细胞计数及炎症标志物异常等,血培养阳性是确诊金标准,qSOFA用于早期筛查。治疗原则包括抗感染和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新生儿、儿童、老年人、孕妇需个体化评估用药。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和感染控制,预后与早期识别干预相关,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或需入住ICU者预后差,公众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一、败血症的定义与本质
败血症(Sepsis)是一种由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等)侵入血液循环并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其本质是宿主对感染的免疫反应失控,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多器官衰竭。根据国际共识,败血症的诊断需同时满足感染证据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标准,或存在明确的器官功能障碍(如脓毒性休克)。
二、败血症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1.病原体类型:
细菌是主要致病原,常见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真菌(如念珠菌)和病毒(如流感病毒)也可引发败血症,但占比相对较低。
2.危险因素:
年龄:新生儿(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和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风险更高。
基础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削弱免疫力的疾病。
侵入性操作:如中心静脉导管、气管插管、手术等。
生活方式:长期住院、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酗酒等。
三、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典型症状:
发热或体温过低(新生儿可能仅表现为体温不升)。
心率加快(>90次/分)、呼吸急促(>20次/分)。
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及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升高。
2.诊断依据:
血培养阳性是确诊金标准,但阴性不能排除败血症(因培养需时间且部分病原体难培养)。
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用于早期筛查,包括收缩压≤100mmHg、呼吸频率≥22次/分、意识改变。
四、败血症的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
经验性抗菌药物需覆盖常见病原体,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
真菌性败血症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
2.支持治疗:
液体复苏:维持血压和组织灌注,避免低血容量性休克。
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用于脓毒性休克。
机械通气: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需辅助呼吸。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新生儿与儿童:
败血症早期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嗜睡、喂养困难或黄疸加重。
避免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需根据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谨慎用药。
2.老年人:
症状可能隐匿(如无发热但精神萎靡),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合并基础疾病时,抗菌药物选择需考虑肝肾功能及药物相互作用。
3.孕妇:
败血症可能引发早产或胎儿窘迫,需及时终止感染源并多学科协作。
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害的药物(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六、败血症的预防与预后
1.预防措施:
疫苗接种:如肺炎球菌疫苗、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
感染控制:规范侵入性操作、严格手卫生、及时处理感染灶。
2.预后因素:
早期识别与干预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未及时治疗者死亡率>30%,及时治疗者<10%)。
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或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者预后较差。
败血症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需通过早期诊断、积极抗感染和支持治疗改善预后。特殊人群(如新生儿、老年人、孕妇)需个体化评估,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公众应提高对感染症状的警惕性,及时就医以降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