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烧打针有优点和缺点,优点是病情重或无法口服药时能及时控病,缺点是有局部损伤、感染风险且药物不良反应易察觉;还可通过物理降温(适用于一般情况,不同年龄段有注意事项)和口服药物降温(按情况选药,注意剂量等)来处理,小孩发烧是否打针要综合多因素,处理优先考虑非药物安全方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关注个体差异。
一、优点方面
1.对于病情较重的小孩:如果小孩发烧是由严重的细菌感染引起,比如化脓性扁桃体炎合并高热,病情发展较快,口服药物可能无法迅速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来控制感染,打针(一般是静脉输注抗生素等药物)可以使药物更快地进入体内,从而及时控制感染,缓解发烧症状。例如有研究表明,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儿童高热,静脉给药相比口服给药能更快提升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进而更有效地杀灭细菌,控制体温。
2.对于无法口服药物的小孩:有些小孩可能因为频繁呕吐等原因,无法将口服药物保留在体内,这时候打针就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给药途径,能保证药物的摄入,进而治疗引起发烧的病因,使体温下降。
二、缺点方面
1.局部损伤风险:打针需要在小孩的身体上进行穿刺,可能会导致局部的疼痛、红肿、硬结等情况。对于皮肤较为娇嫩、血管较细的小孩来说,这种局部损伤的风险相对更高。比如一些婴幼儿的血管较难穿刺,多次穿刺可能会给小孩带来更多的痛苦,也增加了医护人员操作的难度。
2.感染风险:虽然打针操作有严格的无菌要求,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如果注射部位的消毒不彻底或者注射器等物品受到污染,就有可能导致局部感染,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全身感染等并发症。特别是对于免疫力相对较低的小孩,感染的风险需要更加警惕。
3.药物不良反应相对更易察觉:静脉注射药物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一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会更快地表现出来,比如过敏反应等,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而口服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时,可能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吸收过程,表现可能相对不那么迅速。
小孩发烧时的其他处理方式
一、物理降温
1.适用于一般情况的小孩:对于轻度发烧的小孩,首先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例如用温毛巾擦拭小孩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的蒸发来带走热量,起到降温的作用。一般擦拭时间可以保持在10-15分钟左右,需要注意的是擦拭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小孩着凉。对于年龄稍大一些能配合的小孩,还可以让其适量多喝温水,促进排尿,通过尿液排出带走一部分热量。
2.不同年龄段的注意事项: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一般不建议首先采用酒精擦拭等物理降温方法,因为酒精可能会通过皮肤吸收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而对于较大的儿童,可以在温水擦拭的基础上适当使用退热贴等,退热贴中的成分可以通过凝胶中水分的蒸发以及一些其他物理作用来辅助降温。
二、口服药物降温
1.药物选择及适用情况:当小孩发烧体温达到一定程度,比如腋温超过38.5℃且小孩有明显不适时,可以考虑口服退热药物。常用的儿童退热药物有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的小孩,按照体重计算合适的剂量服用。在选择口服药物时,要根据小孩的年龄、体重等准确用药,并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对乙酰氨基酚一般相对比较安全,但过量服用可能会对肝脏造成一定负担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自行盲目给小孩使用成人的退热药物,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成人药物的剂量等可能不适合儿童。
总之,小孩发烧时是否打针需要综合考虑小孩的病情严重程度、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在处理小孩发烧问题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相对安全的方式,只有在必要时才考虑打针等有一定风险的治疗方式,并且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的原则,充分关注小孩的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