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是卵巢形态学改变,无明显症状,靠超声发现小卵泡且激素正常,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常见妇科内分泌疾病,有持续无排卵等特征,符合鹿特丹标准中两项即可诊断,有多样临床症状,治疗因需求而异,含促排卵、降雄激素等,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育龄期女性为主要发病人群且需考虑相关因素。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具有持续无排卵、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等特征。诊断需要符合临床症状(如月经不调、多毛、痤疮等)、超声下卵巢多囊样改变以及激素水平异常(如雄激素升高、LH/FSH比值异常等)中的相关标准。该疾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同时生活方式因素如肥胖、缺乏运动等会加重病情,有相关病史的女性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临床表现方面
多囊卵巢:通常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女性可能仅有月经周期轻度异常,比如偶尔出现月经推迟等情况,一般不会有明显的多毛、痤疮等高雄激素表现,对生育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调整,有可能进展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年龄女性若出现多囊卵巢形态改变,年轻女性可能因生活方式影响较大,需关注生活方式干预;育龄期女性可能需要关注其对未来生育等方面的潜在影响。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症状较为多样。月经不调是常见表现,可出现月经稀发、闭经等情况;高雄激素表现包括多毛(如面部、下颌、乳晕周围等部位毛发增粗、增多)、痤疮(多见于面部、胸背部等);部分患者会出现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生育方面,由于持续无排卵,会导致不孕不育;长期患病还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育龄期女性是主要发病人群,有家族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发病风险更高,肥胖的生活方式会加重高雄激素等症状表现。
诊断标准方面
多囊卵巢: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发现卵巢内有多个小卵泡(一般单侧卵巢卵泡数≥12个,直径2~9mm),但激素水平通常正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时需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卵巢多囊样改变的疾病,如卵巢肿瘤等。不同年龄女性进行超声检查时,对于多囊卵巢形态的判断标准相对统一,但结合临床症状和激素水平综合判断更为准确,年龄较小的女性出现多囊卵巢形态改变时需密切观察其后续发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采用鹿特丹标准,符合以下三项中的两项即可诊断:一是稀发排卵或无排卵;二是临床和(或)生化提示高雄激素血症;三是超声下卵巢多囊样改变(单侧卵巢卵泡数≥12个,直径2~9mm)。在诊断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因素,比如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患者,需要关注其胰岛素抵抗情况,育龄期女性诊断时要重点评估生育相关指标等。
治疗方面
多囊卵巢:一般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如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均衡营养,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定期复查超声等检查,监测卵巢形态变化,多数情况下通过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可维持现状,避免发展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同年龄女性在生活方式调整上需注意,年轻女性可通过运动和饮食调整来改善身体状况,育龄期女性除了生活方式调整外,还需关注对未来生育的潜在影响,定期进行妇科相关检查。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而定。如果是有生育要求的女性,需要进行促排卵治疗;对于有高雄激素表现的患者,可使用降雄激素药物;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需要进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治疗,如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仅提及药物名称);生活方式调整同样是基础治疗,包括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育龄期女性是主要治疗人群,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患者的生育计划等因素,有糖尿病病史或家族史的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密切监测血糖等指标,肥胖的患者需要更严格地进行体重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