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增生(息肉)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随访监测。药物治疗有孕激素类药物和复方口服避孕药;手术治疗有刮宫术、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子宫内膜切除术;随访监测包括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的不同随访要求,一般人群定期超声等检查,特殊人群如年轻有生育要求、绝经后患者有相应不同随访重点。
一、药物治疗
1.孕激素类药物
对于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增生(息肉)患者,常用醋酸甲羟孕酮等孕激素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过度增殖,使增生的内膜转化为分泌期,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有研究表明,规律使用孕激素可以使部分子宫内膜增生(息肉)患者的内膜恢复正常。例如,一项临床研究发现,连续使用醋酸甲羟孕酮3-6个月后,约60%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内膜病变得到改善。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也可使用孕激素,如地屈孕酮,它对子宫内膜的作用相对更具选择性,在调节内膜的同时,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恢复内膜正常状态以利于受孕。
2.复方口服避孕药
复方口服避孕药也可用于子宫内膜增生(息肉)的治疗。其含有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减少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使子宫内膜萎缩,从而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息肉)。有研究显示,使用复方口服避孕药3-6个月后,部分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会降低,增生情况得到改善。
二、手术治疗
1.刮宫术
诊断性刮宫是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不仅可以起到诊断作用,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诊断,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子宫内膜增生(息肉)。对于一些较小的息肉,刮宫可能将其刮除。但单纯刮宫有复发的可能,术后需要密切随访。例如,对于绝经前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刮宫后仍有一定的复发风险,需要根据患者情况决定后续治疗。
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病变范围较广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也可考虑分段刮宫,以更全面地了解宫腔和宫颈管内膜情况,同时起到治疗作用。
2.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
这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主要手术方式。对于有症状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首选。通过宫腔镜可以清晰地看到息肉的位置、大小,然后用器械将息肉切除。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研究表明,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后,息肉复发率相对较低,一般在10%-20%左右。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后妊娠率较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育结局。例如,部分研究显示,术后6个月内妊娠率可达30%-40%。
3.子宫内膜切除术
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病情反复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通过手术将子宫内膜去除,达到治疗目的。但该手术会影响患者的月经情况,术后可能出现月经量减少等情况,需要谨慎选择。对于年轻患者一般不首选,因为可能影响其未来的生育和月经生理。
三、随访监测
1.一般人群随访
对于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形态变化。一般在治疗开始后3-6个月进行首次超声复查,之后根据病情调整复查间隔。例如,使用孕激素治疗的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超声检查,评估内膜变化情况。同时,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也需要定期随访,一般术后1个月进行首次复查,包括超声检查和妇科检查,了解子宫恢复情况。
2.特殊人群随访
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药物治疗后需要密切关注排卵情况和子宫内膜恢复情况,以便及时指导受孕。在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后,需要监测子宫内膜的修复情况,确保其恢复正常后再尝试怀孕。对于绝经后子宫内膜增生(息肉)患者,由于其发生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随访频率应适当增加,除了超声检查外,可能还需要进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以早期发现恶变情况。例如,绝经后患者每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妇科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