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现称肠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属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主要病理特征为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反应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溃疡形成为主病原学上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及含胆汁培养基生长良好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感染人体可产相应抗体助诊断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包括潜伏期等带菌者慢性带菌者为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被污染水和食物是主要媒介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临床表现分典型和非典型典型分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非典型因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表现不典型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等减少伤寒杆菌培养确诊血清学用肥达反应有价值影像学可协助检查治疗原则包括一般对症病原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情变化快用抗菌药物谨慎孕妇需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选影响小药物老年人易现并发症治疗要观察病情合理选药并加强支持。
病原学特点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革兰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感染人体后可产生相应抗体,通过检测血清中的O、H及Vi抗体有助于伤寒的诊断。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带菌者包括潜伏期带菌者、恢复期带菌者和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不断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如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再次感染少见。
临床表现
典型伤寒:病程分为4期,初期(第1周),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状上升;极期(第2-3周),出现高热、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等)、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肝脾大及皮疹(玫瑰疹);缓解期(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减轻;恢复期(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一般需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非典型伤寒: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临床表现不典型,如轻型伤寒,症状较轻;逍遥型伤寒,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却能照常生活、工作,易延误诊断和治疗;重型伤寒,病情重,并发症多。
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伤寒杆菌培养是确诊的依据,可从血、骨髓、粪便、尿等标本中培养出伤寒杆菌;血清学检查常用肥达反应,若O抗体效价≥1:80,H抗体效价≥1:160,或恢复期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价值。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腹部B超等检查,协助了解肝脾等情况。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隔离、休息,给予易消化、少渣饮食,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避免使用强烈退热剂,以防虚脱;便秘时可用开塞露或生理盐水低压灌肠,忌用泻药;腹泻时可给予收敛剂等。
病原治疗:首选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也可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伤寒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观察体温、精神、食欲等情况,由于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不完善,使用抗菌药物时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不用于18岁以下儿童。
孕妇:孕妇患伤寒时,病情可能较重,治疗时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选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菌药物,如头孢菌素类药物等,同时需加强孕期监测。
老年人:老年人患伤寒时,机体抵抗力较弱,易出现并发症,如肠出血、肠穿孔等,治疗时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加强支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