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患者需注意休息与活动,急性期保证充足睡眠卧床休息,恢复期逐渐增加轻度活动;饮食要供给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食物且注意饮食卫生;要进行隔离防护,安置患者于单独房间,个人用品单独使用消毒,排泄物严格消毒处理;还要密切监测体温及观察症状,体温每隔4-6小时测量,留意患者腹痛、腹泻、皮疹等症状及儿童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
一、休息与活动
1.急性期休息:伤寒患者在急性期时身体较为虚弱,需要充分休息。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睡眠时间建议在8-10小时左右。卧床休息可以减少机体的能量消耗,有利于身体的恢复。例如,成人每天应尽量保证足够的卧床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会导致身体免疫力进一步下降,不利于伤寒病情的控制。
2.恢复期活动:随着病情逐渐好转进入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仍要避免剧烈运动。开始时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活动,如在室内缓慢行走等,每次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以10-15分钟为宜,然后根据身体耐受情况逐渐延长活动时间和增加活动强度。儿童患者在恢复期时,家长要注意引导其适度活动,比如可以在室内进行一些简单的游戏活动,但要避免奔跑、跳跃等剧烈运动,防止因活动过度导致疲劳,影响身体康复。
二、饮食方面
1.热量与营养供给:伤寒患者需要摄入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来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恢复。应提供高热量、高蛋白质、易消化的食物。例如,可以选择牛奶、鸡蛋、鱼肉、豆腐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米粥、面条等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类食物。一般来说,成人每天需要摄入的热量应根据体重和活动量等因素来确定,保证热量充足有助于患者体力的恢复。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更为关键,要确保其饮食中营养均衡,可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的摄入,如橙子、菠菜等,但要注意将蔬菜水果切碎煮烂,便于儿童消化吸收。
2.饮食卫生:严格注意饮食卫生是非常重要的。患者食用的食物必须保证清洁、新鲜,避免食用生冷、变质的食物。所有食物都要经过充分的烹饪,防止病从口入。例如,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后再烹饪,肉类要煮熟煮透。对于伤寒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家长要特别注意厨房的卫生以及食材的选择,避免因为饮食不洁导致病情加重或复发。
三、隔离与防护
1.隔离措施:伤寒是一种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患者需要进行适当的隔离。要将患者安置在单独的房间,最好有独立的卫生间。患者的餐具、毛巾等个人用品要单独使用,并且定期进行消毒。医护人员和家属在接触患者时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等。对于家庭中的儿童患者,要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避免与其他家庭成员尤其是年幼的儿童过度密切接触,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
2.排泄物处理:患者的排泄物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粪便应加入漂白粉等消毒剂进行充分混合后再处理,防止粪便中的伤寒杆菌污染环境。儿童患者的排泄物处理要更加谨慎,家长要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消毒处理,避免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防护,避免接触到患者的排泄物而感染疾病。
四、病情监测
1.体温监测: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是很重要的。定期测量体温,一般每隔4-6小时测量一次。如果发现体温有异常波动,如持续高热或体温反复升降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体温变化可能更为敏感,家长要更加频繁地关注儿童的体温情况,一旦发现体温异常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症状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的其他症状,如是否有腹痛、腹泻、皮疹等表现。如果出现新的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要及时向医生报告。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家长要多留意儿童的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如儿童出现精神萎靡、食欲明显下降等情况,要考虑可能与伤寒病情变化有关,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