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呕吐发烧时,首先要初步判断与观察,包括测量体温、观察呕吐情况等;家庭初步处理可采取体位护理、暂时禁食水、低热时物理降温等措施;出现严重症状(如高热不退、频繁剧烈呕吐、精神差等)或持续不缓解时需及时就医;不同年龄段(婴儿期、幼儿期等)有特殊考虑,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适当初步处理并及时就医,充分考虑年龄等因素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处理。
一、初步判断与观察
1.体温测量
首先准确测量小孩体温,正常儿童口腔温度为36.2℃-37.3℃,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0.3℃-0.5℃,腋下温度为36℃-37℃。如果腋下温度≥37.5℃,直肠温度≥38℃可视为发热。对于呕吐伴发热的小孩,要密切关注体温变化,不同年龄段小孩发热处理有差异,婴儿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更需谨慎观察。
2.呕吐情况观察
观察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等。如果是偶尔呕吐1-2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可能情况相对较轻;如果频繁呕吐,甚至呈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含有胆汁、血性物质等,需要高度重视,可能提示存在肠道梗阻、颅内病变等严重情况。同时要观察小孩有无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表现。
二、家庭初步处理措施
1.体位护理
小孩呕吐时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这对任何年龄段小孩都很重要,尤其是婴儿和幼儿,他们的气道相对狭窄,误吸风险更高。
2.暂时禁食水
在呕吐发生后的短时间内(一般1-2小时)暂时禁食禁水,让胃肠道得到休息,但要注意少量多次给小孩喝温水,防止脱水,如果小孩能耐受,可尝试少量喂水,观察有无再次呕吐。对于小婴儿,要特别注意喂水的量和速度,避免引起再次呕吐。
3.物理降温(适用于低热情况)
当小孩体温处于低热范围(腋下温度37.5℃-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小孩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低,一般32℃-34℃为宜,擦拭时间不宜过长,防止小孩着凉。不同年龄段小孩皮肤敏感度不同,婴儿皮肤较嫩,擦拭时力度要轻柔。
三、及时就医的情况
1.出现严重症状时
如果小孩发热体温很高,腋下温度≥38.5℃,或者持续不退,同时伴有频繁剧烈呕吐、精神差、嗜睡、抽搐、前囟饱满(多见于婴儿)等情况,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存在严重感染、颅内感染、肠梗阻等严重疾病。例如,颅内感染时除了发热、呕吐外,还可能有前囟饱满、抽搐等表现;肠梗阻时除了呕吐外,可能伴有腹痛、停止排气排便等情况。
2.持续不缓解的情况
如果小孩经过家庭初步处理后,呕吐和发热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呕吐次数越来越多,发热反复不退,也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电解质等)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头颅CT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四、不同年龄段的特殊考虑
1.婴儿期(0-1岁)
婴儿呕吐伴发热更应谨慎,因为婴儿病情变化快。在家庭护理中,体位护理要特别小心,防止误吸。如果就医,医生会更关注婴儿的囟门情况、精神反应等。例如,婴儿发热时,使用药物降温要非常谨慎,优先选择物理降温等方法,因为婴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一些药物代谢可能受到影响。
2.幼儿期(1-3岁)
幼儿可能能够表达一些不适,但表述可能不准确。在观察呕吐和发热情况时,要结合其玩耍状态、精神反应等综合判断。如果幼儿出现发热伴呕吐,家长要注意记录发热的时间、呕吐的频率等,以便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情。
总之,小孩出现呕吐发烧时,家长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适当的初步处理措施,当出现严重或持续不缓解的情况时要及时就医,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考虑小孩的年龄等因素,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