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由人类疱疹病毒6、7型引起,多见于6-24月婴幼儿,春秋常见,表现为突发高热3-5天,热退疹出,对症支持治疗预后好;荨麻疹病因复杂,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表现为皮肤风团骤起骤退伴瘙痒,可伴消化道、呼吸道症状,去除诱因、抗组胺治疗,部分可转慢性,需长期管理,特殊人群需关注相应情况。
一、病因方面
幼儿急疹:主要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引起,其次为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感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春秋季较为常见,多数患儿有相关病毒接触史,比如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等。
荨麻疹:病因复杂,常见诱因有食物因素(如鱼虾、蛋类、牛奶等)、药物因素(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感染因素(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吸入物因素(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接触物因素(如某些植物、化妆品等)以及自身免疫因素等,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无明显特定高发年龄阶段。
二、临床表现方面
幼儿急疹:
发热: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持续3-5天,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可能有轻度烦躁不安。
皮疹:热退时或热退后数小时出现皮疹,皮疹为红色斑丘疹,散在分布,直径2-5mm左右,压之褪色,先发生于颈部和躯干,然后蔓延到面部和四肢,皮疹1-2天内消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
荨麻疹:
皮疹特点:皮肤出现风团,大小形态不一,颜色可为红色、白色或皮色,皮疹常突然发生,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新的皮疹可陆续出现,皮疹发作时伴有剧烈瘙痒,瘙痒程度轻重不一。
其他表现:部分患儿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累及呼吸道时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喉头水肿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等表现。
三、诊断方面
幼儿急疹: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患儿突发高热,持续数天后热退疹出,结合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总数可稍高,随后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一般可临床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学检查,如检测血清中HHV-6或HHV-7的特异性抗体等。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皮疹特点诊断,即皮肤上出现风团,骤起骤退,伴有瘙痒,再结合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可能的诱因等综合诊断,有时需要进行过敏原检测等辅助检查来明确可能的致敏原,但过敏原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情况分析。
四、治疗与护理方面
幼儿急疹:
治疗: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发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需根据患儿年龄和体重合理使用),让患儿多休息,多饮水。
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勤给患儿换衣物,避免搔抓皮肤,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皮疹变化情况,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荨麻疹:
治疗:首先去除诱因,然后使用抗组胺药物治疗,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根据患儿年龄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病情严重出现休克等表现时需立即抢救,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
护理:避免患儿搔抓皮肤,可剪短患儿指甲,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皮疹变化、有无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加重等情况,饮食上避免食用可能致敏的食物。
五、预后方面
幼儿急疹:预后良好,皮疹消退后患儿恢复正常,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可能出现惊厥等并发症,但经及时处理后多可恢复。
荨麻疹:大多数患儿预后较好,去除诱因并经适当治疗后可痊愈,但部分患儿可能转为慢性荨麻疹,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慢性荨麻疹患儿需长期治疗和管理。
特殊人群方面,幼儿急疹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患病时需特别关注体温变化和精神状态,及时采取退热等对症措施;荨麻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等,同时家长要细心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