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由疟原虫感染经按蚊传播,有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等典型表现,实验室检查可见血常规及病原学相应改变;痢疾由志贺菌属引起经粪-口传播,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及病原学有其特点,通过询问病史、观察临床表现及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鉴别二者,儿童等特殊人群需全面细致评估以防误诊漏诊。
一、病因与病原体
疟疾:由疟原虫感染引起,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疟原虫有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等不同种类,不同种类疟原虫感染后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恶性疟原虫感染相对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更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痢疾:通常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等。不同血清型的志贺菌致病力等可能有所不同,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等因素,感染后可能病情进展相对较快,需加强护理。
二、临床表现差异
症状表现
疟疾:典型症状为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大汗退热。寒战期患者会突然感觉寒冷,伴有寒战,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数分钟到1小时左右;随后进入高热期,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甚至更高,患者面色潮红,头痛、全身酸痛等;然后进入大汗期,体温骤降,大量出汗,随后症状缓解,进入间歇期。间日疟和卵形疟间歇期一般为48小时,恶性疟间歇期较短,约36-48小时,而且恶性疟病情相对凶险,可能出现脑型疟等严重情况,在儿童尤其是婴幼儿中,脑型疟等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需及时识别和处理。
痢疾: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腹痛多位于左下腹,腹泻初为稀便,迅速转为黏液脓血便,每天排便次数较多,里急后重是指有强烈的排便紧迫感,但排便量不多。儿童患痢疾时,可能因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注意观察患儿精神状态、皮肤弹性等判断脱水程度,小婴儿可能症状不典型,需仔细辨别。
伴随症状
疟疾: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恶性疟患者可能出现昏迷、抽搐、呼吸困难等多器官功能受损表现。
痢疾:患者可能伴有发热,但一般热度相对疟疾的高热有所不同,还可能出现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儿童患者在患病期间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区别
血常规
疟疾:发作多次后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下降,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稍低,单核细胞增多。在恶性疟重症患者中,白细胞可能会有不同程度变化,需动态监测血常规变化协助病情判断。
痢疾: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有细菌感染存在,儿童患者白细胞变化可能因年龄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婴幼儿白细胞升高可能不如年长儿明显,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一般也是升高的。
病原学检查
疟疾:厚、薄血涂片镜检是诊断疟疾的可靠方法,可发现疟原虫。此外,还可采用疟原虫核酸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于显微镜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疟疾的患者有重要诊断价值,在特殊人群如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疟疾时,病原学检查可能需要更灵敏的检测方法。
痢疾: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志贺菌是诊断痢疾的金标准,同时还可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红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对于儿童痢疾患者,粪便标本的采集需注意方法正确,以提高检测阳性率。
四、诊断与鉴别要点总结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流行病学史,如是否到过疟疾流行区、是否有不洁饮食史等)、仔细观察临床表现以及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来综合诊断和鉴别疟疾与痢疾。如果有周期性寒战、高热、大汗等表现且有疟原虫感染依据则考虑疟疾;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表现且粪便培养有志贺菌或粪便常规有相应异常则考虑痢疾。在特殊人群中,比如儿童,由于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等特点,更需要全面细致地进行评估和检查,以避免误诊漏诊,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