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形成首要因素,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致宫颈上皮从低级别到高级别瘤变再向浸润癌转化,过早性生活、多个性伴侣、多次分娩、免疫低下等因素均影响宫颈癌形成。
一、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关键因素
HPV是一种双链环状DNA病毒,有多种亚型。其中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形成的首要因素。例如,高危型HPV的E6和E7基因编码的蛋白能分别与宿主细胞的肿瘤抑制蛋白p53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结合,使得p53和pRb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细胞周期调控紊乱、细胞无限增殖,逐渐引发细胞恶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感染HPV的风险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性生活开始较早的人群感染HPV的几率相对较高,这与性生活带来的病毒接触机会增加有关。女性在生育年龄阶段由于性生活活跃等因素,也是HPV感染的高发人群,但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变化,部分人可自行清除病毒,部分人则会持续感染。
二、持续感染后的病变进程
1.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展
当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后,宫颈上皮会经历一系列的病变过程。首先可能发展为低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此时病变细胞主要局限于上皮的下1/3,细胞有一定异型性,但相对较轻,部分CINⅠ有可能自然消退。如果病毒持续感染,病变可能进展为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Ⅱ、CINⅢ),CINⅡ时病变细胞累及上皮的下2/3,CINⅢ时病变几乎累及全部上皮层,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多,此时进一步发展为浸润癌的风险大大增加。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吸烟的女性,其机体免疫力可能受到影响,会干扰HPV的清除过程,使得CIN进展为浸润癌的进程可能加快。有宫颈病变病史的女性,再次感染HPV后,病变复发或进展的可能性也高于正常人群。
2.向浸润癌转化
在持续高危型HPV感染以及一系列癌前病变发展的基础上,病变细胞逐渐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形成宫颈浸润癌。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异常改变,除了HPV相关基因的作用外,还有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等的变化。例如,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异常激活会促进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和转移提供营养和转移途径。年龄较大的女性,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机体对病变的抵御能力下降,使得浸润癌的形成相对更易发生。
三、其他相关因素
1.性行为因素
过早开始性生活(小于16岁)的女性,宫颈发育尚未成熟,对致癌因素的抵御能力较弱,更容易受到HPV等致癌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宫颈癌形成的风险。多个性伴侣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性伴侣数量越多,感染HPV的种类和数量可能越多,持续感染的几率也越高。男性方面,如果性伴侣有多个,其携带HPV并传染给性伴侣的风险也相应增加。不同性别在性行为中的角色不同,但都对宫颈癌的形成有影响,女性自身的性行为习惯以及性伴侣的情况都与宫颈癌形成密切相关。
2.分娩因素
多次分娩的女性,宫颈受到的损伤相对较多,宫颈组织在多次损伤修复过程中,细胞发生异常改变的几率可能增加。分娩过程中对宫颈的机械性损伤,也可能为HPV等病原体的持续感染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对于有多次分娩史的女性,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宫颈癌相关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3.免疫因素
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的患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对HPV的清除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进而增加宫颈癌形成的可能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免疫功能状态不同,婴幼儿免疫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而老年人免疫功能逐渐衰退,这两个年龄段的人群如果存在免疫相关问题,发生宫颈癌的风险也会有所不同。例如,老年女性本身免疫功能下降,若同时合并免疫抑制情况,患宫颈癌的几率会明显升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