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盆腔炎的原因包括感染途径(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经淋巴系统蔓延、经血循环传播、直接蔓延)、病原体因素(外源性病原体如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内源性病原体如阴道内菌群)及高危因素(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下生殖道感染、性活动、子宫腔内放置宫内节育器、年龄、既往盆腔炎病史)。
一、感染途径
沿生殖道黏膜上行蔓延:病原体侵入外阴、阴道后,或阴道内的病原体沿宫颈黏膜、子宫内膜、输卵管黏膜蔓延至卵巢及腹腔,是非妊娠期、非产褥期盆腔炎的主要感染途径。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及葡萄球菌等常沿此途径扩散。例如,女性不洁性生活史可能增加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通过此途径感染的风险,年轻有性生活且性生活不洁的女性相对更易发生盆腔炎。
经淋巴系统蔓延:病原体经外阴、阴道、宫颈及宫体创伤处的淋巴管侵入盆腔结缔组织及内生殖器其他部分,是产褥感染、流产后感染及放置宫内节育器后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产后女性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若产程中有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情况,细菌易通过经淋巴系统蔓延引发盆腔炎;放置宫内节育器时若操作不规范,也可能导致病原体经淋巴系统感染。
经血循环传播:病原体先侵入人体的其他系统,再经血循环感染生殖器,这种情况较为少见,结核菌感染常以此途径传播。例如,结核菌可通过血行传播至盆腔,引发盆腔结核,进而导致盆腔炎相关表现。
直接蔓延:腹腔其他脏器感染后,直接蔓延至内生殖器,如阑尾炎可引起右侧输卵管炎。女性若患有阑尾炎且未及时有效治疗,炎症可能蔓延至盆腔,累及右侧附件等部位,引发盆腔炎。
二、病原体因素
外源性病原体:主要为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性活跃的女性,尤其是年龄小于25岁、有新性伴或多性伴、未使用安全套的女性,感染风险更高。例如,淋病奈瑟菌感染可导致急性盆腔炎,若不及时治疗,可能转为慢性盆腔炎,影响生育等功能。
内源性病原体:来自原寄居于阴道内的菌群,包括需氧菌及厌氧菌,可单独感染,但通常为混合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女性阴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内源性病原体易引发感染,如女性经期卫生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导致阴道菌群失调等情况,都可能使内源性病原体滋生引发盆腔炎。
三、高危因素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所致生殖道黏膜损伤、出血、坏死,导致下生殖道内源性病原体上行感染。例如,进行宫腔镜检查后,若患者未注意个人卫生或机体抵抗力下降,就容易发生盆腔炎。
下生殖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性宫颈炎、衣原体性宫颈炎以及细菌性阴道病与盆腔炎的发生密切相关。下生殖道的病原体可通过上述感染途径上行引发盆腔炎症。比如,患有细菌性阴道病的女性,阴道内的病原体容易沿生殖道黏膜上行感染盆腔。
性活动:盆腔炎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女性,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有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以及性伴侣有性传播疾病者。这是因为性活跃期女性生殖道处于相对开放状态,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更容易侵入。
子宫腔内放置宫内节育器:宫内节育器本身并不直接导致盆腔炎,但在放置节育器后短期内,女性生殖道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下降,若存在手术操作不规范等情况,容易引发盆腔炎症。一般在放置节育器后1个月内,盆腔炎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年龄:盆腔炎多见于性活跃期女性,尤其是30岁左右的女性。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女性的性活动较频繁,以及生殖道相对更易受感染等因素有关。而绝经后女性由于生殖道黏膜萎缩等原因,盆腔炎发生风险相对较低,但也并非完全不会发病,若有其他感染因素仍可能患病。
既往盆腔炎病史:有过盆腔炎病史者,再次发生盆腔炎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曾经患过盆腔炎的女性,其盆腔内组织可能存在一定的病理改变,局部防御能力下降,再次接触病原体时更容易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