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防控猩红热需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方面入手,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包括儿童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学校等做好相关工作,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加强自身防护,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注意个人防护等。
一、管理传染源
1.及时隔离患者:猩红热患者需隔离至咽拭子培养阴性且临床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一般不少于7天。对于密切接触猩红热患者的儿童,应医学观察7-12天,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病例并及时处理,防止疾病传播。例如,在学校或托幼机构中,若发现有猩红热患者,应立即对其所在班级或场所进行排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观察,一旦出现发热、咽痛等疑似症状,要及时就医并隔离。
2.治疗带菌者:对于咽拭子培养持续阳性的患者密切接触者或已感染但无明显症状的带菌者,需给予青霉素等敏感抗生素治疗,以消除其携带的病原体,减少传播风险。
二、切断传播途径
1.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降低空气中病原体的浓度。在猩红热流行季节,学校、家庭等场所应加强通风换气,尤其是教室、卧室等人员密集的空间。一般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
2.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此外,要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等物品,防止病原体通过接触传播。例如,教导儿童不用手触摸口鼻,减少病原体进入体内的机会。
3.消毒处理:对患者居住的房间进行定期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家具、地面等,对患者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物品也需进行消毒处理。对于患者的痰液、鼻涕等分泌物,应使用卫生纸包裹后妥善丢弃,并进行消毒处理。
三、保护易感人群
1.主动免疫: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猩红热疫苗。但可以通过增强体质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如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当的运动等。对于儿童来说,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例如每天进行1-2小时的户外活动,如散步、跑步、跳绳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御能力。
2.药物预防:在猩红热流行期间,对于密切接触的高危人群,如家庭成员中有猩红热患者的儿童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使用青霉素等抗生素进行预防性用药,但需严格掌握用药指征,避免滥用抗生素。例如,对于有明确密切接触史且年龄较小、体质较弱的儿童,在医生评估后可谨慎使用药物预防,但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3.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在猩红热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场等。若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减少与传染源的接触机会。例如,在猩红热高发的冬春季节,尽量减少儿童外出,尤其是避免去人员聚集的地方。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注意事项
1.儿童群体:儿童是猩红热的高发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咽痛、草莓舌等疑似猩红热的症状,要及时带儿童就医。在日常生活中,要按照上述预防措施加强对儿童的防护,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学校和托幼机构要做好晨检和疫情报告工作,发现疑似病例及时处理。
2.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猩红热后病情可能较为严重,因此这类人群更要加强预防。要注意保持自身居住环境的卫生,避免接触猩红热患者,若出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就医。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
3.特殊生活方式人群:对于生活方式较为特殊,如经常外出参加社交活动、接触较多人群的人,在猩红热流行期间要更加注意个人防护。要严格遵守上述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如在参加聚会等活动时佩戴口罩,回家后及时洗手等。同时,要关注自身身体状况,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