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判断需结合身上瘙痒抓出红色疙瘩且风团大小不等形态各异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但新风团陆续出现等表现并与湿疹鉴别,治疗常用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第二代抗组胺药,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可用,6-11岁需遵医嘱调量,2-5岁需严格遵医嘱)和氯雷他定(第二代抗组胺药,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适用,2-11岁儿童有糖浆剂型需按医嘱),非药物干预要按年龄避过敏原(儿童防食物过敏、成人防职业及吸入性过敏原)、注意生活环境清洁及花粉季防护,皮肤护理儿童用温和清洁品、避免过度清洗,成人用温和清洁产品、避免搔抓并保湿,特殊人群中妊娠期女性用抗组胺药需谨慎,哺乳期女性用要咨询医生,儿童用抗组胺药需选适合剂型严格遵医嘱并观察反应。
一、荨麻疹的判断依据
身上出现瘙痒并抓出红色疙瘩是荨麻疹的常见表现之一,但还需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荨麻疹的风团通常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一般在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但新的风团会陆续出现,且消退后不留痕迹。不过,仅通过这一表现不能完全确诊,还需与其他类似皮肤疾病如湿疹等进行鉴别,湿疹一般皮疹多形性,有渗出倾向,慢性期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表现与荨麻疹不同。
二、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
(一)抗组胺药物
1.西替利嗪:属于第二代抗组胺药,能有效缓解荨麻疹引起的瘙痒、风团等症状,其通过阻断组胺H受体发挥作用,相对第一代抗组胺药嗜睡等副作用较轻,但仍需注意个别人可能出现轻微的口干、头痛等不适,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可使用,6-11岁儿童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2-5岁儿童也有相应的剂型但需严格遵医嘱。
2.氯雷他定:同样是第二代抗组胺药,作用机制与西替利嗪类似,能减轻荨麻疹导致的皮肤症状,副作用相对较少,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适用,2-11岁儿童有适合的糖浆等剂型,使用时需根据儿童体重等情况按医嘱用药。
三、非药物干预措施及相关考虑因素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年龄因素:儿童荨麻疹可能与食物过敏原关系密切,如牛奶、鸡蛋、鱼虾等,应注意排查儿童近期饮食变化,避免让儿童接触已知的食物过敏原;成人荨麻疹可能与职业接触性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等有关,需留意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中可能的过敏原,如某些化学物质、花粉等。
生活方式: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应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单、被罩等,减少尘螨等过敏原的接触。对于有明确花粉过敏的人群,在花粉传播季节应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做好防护措施。
(二)皮肤护理
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要使用温和的皮肤清洁产品,避免过度清洗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搔抓后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清水轻轻擦拭,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护肤品。
成人:成人也要注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清洁皮肤,瘙痒时可通过轻轻拍打皮肤来缓解,而不是搔抓。保持皮肤湿润对于荨麻疹患者也有一定帮助,可适当使用温和的保湿霜,但要注意选择不含刺激性成分的产品。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出现荨麻疹时,使用抗组胺药需谨慎。一般来说,第一代抗组胺药可能有一定的潜在风险,而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等在妊娠期的安全性相对较高,但仍需在医生评估利弊后使用,医生会根据妊娠阶段等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用药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二)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使用抗组胺药也需要咨询医生。某些抗组胺药可能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影响婴儿健康,医生会根据药物的安全性、哺乳期的阶段等因素来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或建议采取其他非药物的缓解措施。
(三)儿童
低龄儿童使用抗组胺药要特别注意,应选择适合儿童的剂型,如糖浆等,并严格按照医生根据儿童体重、年龄等制定的剂量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用药后的反应,如是否出现嗜睡、皮疹加重等异常情况,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