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癌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宫颈细胞学、HPV、阴道镜、活检等);治疗有手术(宫颈锥形切除、子宫切除等)、放疗(根治性、辅助)、化疗(术前新辅助、术后辅助、姑息);康复随访方面术后要注意康复及定期随访;特殊人群如年轻患者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手术、老年患者治疗需谨慎、妊娠期患者需多学科制定方案。
一、疾病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性生活史等,了解是否存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持续感染等情况。
2.临床表现:可能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尤其是接触性出血(如性生活后或妇科检查后出血)、阴道排液,液体可为白色或血性,有腥臭味等。
3.辅助检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如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测(TCT),可发现宫颈细胞的异常改变。
HPV检测:高危型HPV阳性是子宫颈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或HPV阳性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可发现可疑病变部位。
宫颈活检:是确诊子宫颈癌的金标准,在阴道镜指导下对可疑病变部位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二、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宫颈锥形切除术:适用于早期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尤其是年轻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子宫切除术:根据病情可分为全子宫切除术、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等,适用于没有生育要求或病情较晚的患者。对于有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时进行淋巴结清扫术。
2.放射治疗
根治性放疗:适用于中晚期患者,包括外照射和内照射。外照射主要针对盆腔淋巴结区域,内照射主要针对宫颈及阴道上段等部位。
辅助放疗:可用于手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如淋巴结转移、切缘阳性等情况。
3.化疗
术前新辅助化疗:对于局部晚期的子宫颈癌患者,可在手术前进行化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
术后辅助化疗:用于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铂类等,如顺铂等。
姑息性化疗:对于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三、康复与随访
1.康复
术后康复: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逐渐恢复体力,注意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进行适当的盆底功能锻炼,如凯格尔运动等,有助于恢复盆底肌肉功能,减少术后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
放化疗后的康复:放疗可能会引起放射性膀胱炎、直肠炎等并发症,需要对症处理。化疗可能会导致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定期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2.随访
随访频率:治疗结束后应定期随访,一般在治疗后第1年,每3-4个月随访1次;第2-3年,每6个月随访1次;3年以上者,每年随访1次。
随访内容:包括妇科检查、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影像学检查(如盆腔超声、CT或MRI等)等,以便早期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
四、特殊人群考虑
1.年轻患者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子宫颈癌患者,在符合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可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如病变局限、有良好的随访条件等。术后需要密切随访,因为妊娠可能会对病情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要注意胎儿的健康。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患者身体负担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手术和放化疗的老年患者,可考虑姑息治疗为主,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3.妊娠期子宫颈癌患者
妊娠期发现子宫颈癌较为罕见,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妇产科、肿瘤科、产科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要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根据孕周、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决策。如果孕周较小,病情允许,可能需要先进行密切观察,待胎儿成熟后再考虑终止妊娠并进行相应的抗肿瘤治疗;如果孕周较大,胎儿已接近成熟,可考虑终止妊娠的同时进行子宫颈癌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