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麻腮风疫苗和乙脑疫苗后发烧是常见现象,需根据发烧程度处理,低热时婴幼儿要密切观察、适当减少衣物喂温水,一般人群可物理降温休息;中热时儿童用退热贴等,成人可物理降温休息;高热时儿童及时就医,成人严重时就诊,婴幼儿和过敏体质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发烧持续超3天、超39.5℃伴严重症状或有其他严重不适需就医。
一、发烧原因
麻腮风疫苗和乙脑疫苗均为生物制品,接种后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外来抗原会引发免疫反应,可能导致发烧,这是常见的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属于机体正常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一种表现。一般是疫苗中的抗原成分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使得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发热情况。
二、发烧程度判断及对应处理
(一)低热
1.程度界定:体温在37.5~38℃之间。
2.处理方式
年龄因素:对于婴幼儿,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因为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低热时更需关注整体状况。可以通过适当减少衣物、多喂温水的方式来帮助散热,促进体温下降。比如,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利于身体热量散发;每1~2小时喂50~100ml左右的温水,补充水分同时也有助于通过排尿散热。
一般人群:成人低热时也可采用上述物理降温方法,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能更好地应对免疫反应。
(二)中热
1.程度界定:体温在38.1~39℃之间。
2.处理方式
儿童:除了物理降温外,可选择适宜的退热贴贴于额头等部位辅助降温。儿童使用退热贴相对安全,能起到局部降温作用。同时要持续监测体温变化,若体温有上升趋势或伴随不适症状如哭闹不止、精神萎靡等,需及时就医评估。
成人:除物理降温外,可适当卧床休息,继续多饮温水。若体温持续中热且有不适感,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是否使用适宜的退热措施,但一般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
(三)高热
1.程度界定:体温超过39℃。
2.处理方式
儿童:高热时除了物理降温外,需格外谨慎处理。不建议低龄儿童自行使用成人退热药物,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可能会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来控制体温,比如必要时进行药物退热等。同时要注意保持儿童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因出汗潮湿的衣物,避免着凉。
成人:高热时除了物理降温、休息、多饮水外,若体温持续不降或伴随严重不适,如头痛剧烈、呼吸困难等,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有其他合并情况,并接受相应治疗。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婴幼儿
1.婴幼儿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烧更需精细护理。要注意观察囟门情况,因为婴幼儿囟门未闭,体温变化可能通过囟门等表现有一定特征。同时,婴幼儿皮肤薄嫩,物理降温时要注意使用柔软的物品,避免损伤皮肤。另外,要关注其大小便情况,若发烧伴随尿量减少等,可能提示机体有脱水风险,需及时补充水分。
2.原因:婴幼儿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体温变化的耐受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弱,且免疫系统相对稚嫩,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反应可能对其影响更明显,所以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护理。
(二)过敏体质人群
1.接种疫苗后出现发烧时,要特别留意是否有过敏相关伴随症状,如皮疹、呼吸急促等。因为过敏体质人群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若出现异常过敏表现,需立即就医。
2.原因:过敏体质人群免疫系统更易出现过度或异常反应,接种疫苗后不仅可能因免疫应答出现发烧,还更容易引发过敏相关的其他症状,所以需要密切关注过敏相关表现。
四、就医指征
1.发烧持续时间超过3天仍未缓解或反复发热。
2.体温超过39.5℃,且伴随抽搐、意识不清等严重症状。
3.发烧同时伴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呼吸急促等其他严重不适症状。
总之,打完麻腮风和乙脑后发烧是较为常见现象,需根据发烧程度和不同人群特点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