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发病与结核菌感染、个体易感性差异及基础疾病影响相关。结核菌经空气飞沫传播,人体初次感染后可潜伏,免疫低下时发病;个体易感性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影响,儿童青少年、老年人、营养不良、吸烟、过度劳累者易感染发病;艾滋病、糖尿病、尘肺等基础疾病会显著增加肺结核发病风险及加重病情。
一、结核菌感染是根本原因
(一)结核菌的传播
结核菌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唱歌时,会释放出含有结核菌的飞沫,其他人吸入这些飞沫后,结核菌就有可能在其体内定植。例如,在通风不良的集体环境中,如拥挤的宿舍、工厂车间等,结核菌传播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二)人体感染结核菌后的发展
1.初次感染:当人体首次感染结核菌后,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大部分人可能会处于潜伏感染状态,即结核菌在体内处于休眠静止的状态,没有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但体内存在结核菌。据相关研究统计,全球约有1/3的人口处于结核菌潜伏感染状态。
2.免疫功能低下时发病:当人体的免疫功能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抑制时,比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潜伏的结核菌就可能重新活跃繁殖,从而引发肺结核。例如,艾滋病患者患肺结核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几十倍。
二、个体易感性差异
(一)年龄因素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成年人更容易感染结核菌且感染后更容易发病。比如,在学校等集体场所,儿童之间结核菌传播相对较快,且儿童患肺结核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2.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同时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等,这些因素都使得老年人感染结核菌后发病的几率增加。研究发现,65岁以上老年人患肺结核的比例相对较高。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在青春期前,男女患肺结核的几率差异不大。但在青春期后,女性由于生理周期、妊娠等因素,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不过目前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性别是导致肺结核的决定性因素,但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不同年龄段男女发病情况有一定差异。
(三)生活方式因素
1.营养不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比如缺乏蛋白质、维生素C、维生素A等营养素时,身体抵御结核菌的能力减弱。例如,在一些贫困地区,由于饮食结构单一,居民长期营养不良,肺结核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吸烟: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呼吸道的防御功能。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抑制呼吸道纤毛的运动,使呼吸道清除结核菌等病原体的能力下降。有研究表明,吸烟者患肺结核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3倍。
3.过度劳累:长期过度劳累会使人体的免疫力降低,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从而增加了感染结核菌后发病的可能性。比如,长期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且休息不足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结核菌的侵袭。
三、基础疾病的影响
(一)艾滋病
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了人体的CD4+T淋巴细胞,严重损害了免疫系统,使得机体对结核菌的抵抗力几乎丧失。据统计,艾滋病患者中约有1/3会并发肺结核,而且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
(二)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因为血糖升高,有利于结核菌的生长繁殖,同时高血糖环境也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糖尿病患者患肺结核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5倍。而且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伤口愈合慢,病情容易反复。
(三)尘肺等肺部基础疾病
患有尘肺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肺部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结核菌更容易在肺部定植并繁殖。例如,尘肺患者由于肺部存在大量粉尘沉积,导致肺组织纤维化,为结核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使得尘肺患者患肺结核的风险明显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