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确诊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包括血培养(病程1-2周阳性率高,早期用抗生素影响阳性率)、骨髓培养(阳性率高于血培养且受抗生素影响小,血培养阴性或用抗生素后疑似患者可用)、粪便培养(病程2-3周后阳性率升高,有参考价值但易受污染)、尿培养(阳性率低,后期可能阳性,辅助诊断);其他辅助检查有肥达反应(有辅助诊断价值但有局限性)、血常规(白细胞等计数有变化,提供线索)、C-反应蛋白及红细胞沉降率(反映炎症状态,评估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患者检查需注意相应事项,判断结果要考虑相关因素。
原理及方法:是确诊伤寒的重要依据。一般在病程第1-2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通过无菌操作抽取患者静脉血,接种于合适的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观察是否有伤寒杆菌生长。
意义:若血培养出伤寒杆菌,则可明确诊断为伤寒。但需注意,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疗会影响血培养的阳性率,所以在采集血标本时应尽量在患者应用抗生素之前进行。
骨髓培养
原理及方法:骨髓中单核-巨噬细胞丰富,伤寒杆菌容易在其中繁殖,所以骨髓培养的阳性率比血培养更高,可达90%以上,且受抗生素的影响较小。同样通过无菌操作抽取骨髓液进行培养。
意义:对于血培养阴性或者已经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疑似伤寒患者,骨髓培养有助于明确诊断。
粪便培养
原理及方法:在病程第2-3周时,粪便培养阳性率逐渐升高,第3-4周阳性率最高,可达70%左右。收集患者的粪便,进行培养,检测是否有伤寒杆菌。
意义:粪便培养阳性提示肠道中有伤寒杆菌存在,有诊断参考价值,但由于粪便容易受到外界污染,所以其结果的准确性相对血培养和骨髓培养要低一些,不过对于判断伤寒杆菌的传播途径等有一定意义。
尿培养
原理及方法:尿培养阳性率较低,通常在病程后期才有可能阳性。收集患者尿液进行培养。
意义:尿培养阳性提示尿液中存在伤寒杆菌,但一般不作为确诊伤寒的主要依据,更多是作为辅助诊断的一个参考。
其他辅助检查
肥达反应
原理及方法:肥达反应是利用伤寒杆菌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凝集试验。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左右出现,随病程进展而阳性率逐渐升高,第4周可达80%以上。
意义:肥达反应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健康人群可能有假阳性,因为部分人可能曾经感染过其他与伤寒杆菌有交叉抗原的细菌而产生了相关抗体;此外,少数伤寒患者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所以不能单纯依靠肥达反应来确诊伤寒,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血常规
原理及方法:伤寒患者血常规检查常表现为白细胞计数减少,一般在(3-5)×10/L之间,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若低于0.01×10/L则更有意义,其减少或消失的程度与病情轻重相关。
意义:血常规检查可以为伤寒的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但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因为其他一些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出现类似的血常规改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
原理及方法:伤寒患者CRP可升高,ESR也会增快,这是因为伤寒杆菌感染后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导致CRP升高和ESR增快。通过检测血清中CRP的含量以及测定ESR来获取相关指标。
意义:CRP和ESR的变化可以反映机体的炎症状态,对于评估伤寒病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但同样不能单独用于确诊伤寒,需要结合病原学检查等综合判断。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进行这些检查时需要注意相应的事项。例如,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血培养、骨髓培养等有创操作时要更加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不适;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评估检查风险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检查操作的耐受性等。在判断检查结果时,也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检查结果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进行伤寒的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