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适用人群为乙肝病毒DNA阳性且ALT持续升高或肝组织学有明显炎症坏死或纤维化等的患者,常用核苷(酸)类似物;免疫调节治疗用干扰素,有抗病毒、免疫调节等作用但有禁忌证;保肝抗炎治疗在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升高时用,如甘草酸制剂等;特殊人群中孕妇需评估病毒载量等,妊娠中后期可能服抗病毒药母婴阻断,儿童治疗谨慎选药并监测多指标,老年患者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药物相互作用等调整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一)适用人群
对于乙肝病毒DNA阳性、ALT持续升高(一般要求ALT持续高于正常上限2倍以上)的患者,以及乙肝病毒DNA阳性、肝组织学显示有明显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如儿童、成人等,判断标准可能会结合其生长发育等情况有所调整。例如儿童患者,若乙肝病毒DNA阳性且伴有肝脏炎症等表现也需考虑抗病毒。
对于有乙肝肝硬化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即使ALT正常,若乙肝病毒DNA阳性也可能需要评估后进行抗病毒治疗。
(二)常用药物及作用机制
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恩替卡韦能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逆转录酶)的所有三种活性,通过与乙肝病毒多聚酶的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苷竞争,抑制病毒多聚酶的启动、前基因组mRNA逆转录负链的合成、正链的合成,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替诺福韦则是通过抑制乙肝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来阻止病毒DNA的合成和复制。
二、免疫调节治疗
(一)相关药物及作用
干扰素:包括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增殖作用。它可以激活免疫系统,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等的活性,从而发挥抗病毒效应,同时还可能影响乙肝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等。但干扰素的使用有一定禁忌证,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精神疾病等患者一般不适合使用。对于不同年龄患者,使用干扰素时需要考虑其耐受性等情况,儿童使用干扰素需谨慎评估。
三、保肝抗炎治疗
(一)适用情况及药物
当患者出现ALT、AST等肝功能指标升高时,可使用保肝抗炎药物辅助治疗。常用药物有甘草酸制剂,如复方甘草酸苷等,其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水飞蓟素类药物,如水飞蓟宾等,能够稳定肝细胞膜,保护肝细胞免受毒性物质的损害等。不同年龄患者使用保肝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剂量等可能因年龄因素有所调整,儿童使用保肝药物要选择适合儿童剂型且密切监测肝功能变化等。
四、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一)孕妇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需要评估乙肝病毒DNA载量等情况。如果病毒载量高,可能在妊娠中后期(一般建议妊娠24-28周)开始服用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以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同时,在孕期要密切监测孕妇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等指标,产后新生儿需要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进行联合免疫阻断。
(二)儿童
儿童乙肝患者的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对于符合抗病毒指征的儿童,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替诺福韦酯在儿童中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相对有限,而恩替卡韦在儿童中的使用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监测儿童的肝功能、乙肝病毒标志物、生长发育指标(如身高、体重等)等,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三)老年患者
老年乙肝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多种药物,使用抗病毒药物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在选择抗病毒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如替诺福韦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老年患者本身肾功能可能减退,使用时需要监测肾功能等指标。同时,要定期监测老年患者的肝功能、乙肝病毒复制情况等,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