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有不同潜伏期,典型发作分寒战期、高热期、大汗期,有复发与再燃,脑型疟多见于恶性疟患者,还会出现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在各症状上有不同特点及影响。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通常为13-15天,三日疟潜伏期为24-30天,恶性疟潜伏期为7-10天。不同年龄人群的潜伏期可能略有差异,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会影响潜伏期的长短,但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生活方式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潜伏期,例如经常暴露于疟原虫感染环境的人群,可能因多次感染而使潜伏期有所变化。
典型发作症状
寒战期:多突然发病,患者先是感到寒冷,寒战可持续10分钟至2小时。此时体温开始上升,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起鸡皮疙瘩,这是因为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大量繁殖,刺激机体释放致热原,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对于儿童来说,寒战期可能表现得更为明显且不易安抚,因为儿童的体温调节机制相对脆弱,对致热原的反应更敏感。
高热期:寒战之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甚至更高,持续2-6小时。患者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头痛、全身酸痛、口渴等症状明显。此阶段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大量裂殖体增殖,红细胞破裂释放大量疟原虫代谢产物等,引起强烈的全身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在高热期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这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对高热的耐受性差有关。
大汗期:高热之后,患者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可降至35℃左右,持续1-2小时。此时患者感觉轻松,但仍感乏力。这是因为红细胞破裂释放的物质被迅速清除,体温调节中枢恢复正常,汗腺分泌增加散热。
复发与再燃症状
再燃:是指疟疾发作停止后,在无新感染的情况下,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再度大量繁殖又引起的发作。一般在初发后数周内发生。再燃的症状与典型发作类似,但症状相对较轻。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再燃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因为此时机体的免疫力相对较低,疟原虫的再次繁殖会进一步消耗机体能量和营养。
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是由肝细胞内的休眠子复苏,发育释放的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的发作。复发常发生在初发后数月甚至数年。复发的症状与初次发作相似,但由于患者可能已经有过一次发作经历,对症状的感知和应对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仍会出现寒战、高热、大汗等典型症状。对于老年人群,复发时的身体耐受性更差,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风险,因为老年人的各器官功能衰退,对疟原虫感染的应激反应能力下降。
脑型疟症状
多见于恶性疟患者,尤其是儿童和孕妇等特殊人群。患者会出现剧烈头痛、烦躁不安、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脑型疟的发生是由于疟原虫堵塞脑部微血管,导致脑组织缺氧、水肿。儿童由于脑部血管相对较细,更容易被疟原虫堵塞,从而更容易出现脑型疟且症状可能更严重。孕妇感染恶性疟发展为脑型疟的风险较高,这与孕期生理变化导致的免疫功能和血液循环改变有关,孕妇的免疫系统处于相对特殊的状态,同时孕期血液循环量增加等因素可能使疟原虫更易在脑部聚集。
其他症状
贫血:疟疾患者常出现贫血症状,这是因为疟原虫破坏红细胞,同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也会对红细胞造成损伤。长期贫血会影响患者的全身状况,不同年龄人群的表现不同,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因为贫血会影响氧气供应,进而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发育;成年人可能出现体力下降、易疲劳等情况。
肝脾肿大:急性期患者多有肝脾肿大,尤其是慢性患者,脾肿大较为明显。肝脾肿大是由于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对于儿童来说,肝脾肿大可能会影响腹部外观和内脏功能,需要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腹部器官的变化情况;对于有基础肝脏或脾脏疾病的患者,疟疾引起的肝脾肿大可能会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需要综合评估和治疗。



